你有沒有幻想過能遇到這世上的另一個自己,你們情意相投,想什么說什么都能保持一致。很遺憾,近日認知科學家Emmanuel Trouche與同事們的實驗證明,當你誤把“另一個自己”當作別人,你反對別人——即“另一個自己”的(觀點、意見等)概率會高達60%以上。
Trouche認為人在推理時會出現“選擇性懶惰”,也就是說,人傾向于只在知道了自己接受的觀點或意見來自一個并非自己認同的人或事物時才動用推理的能力,其他時候可能會不經推理而直接做決定。為了證實這個想法,他和研究團隊利用亞馬遜土耳其機器人(Amazon Mechanical Turk,MTurK,一個使個人或企業能夠利用人類智能完成電腦無法完成的工作的眾包互聯網市場工具)集結了一群志愿者并進行了一系列實驗。
在第一階段的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志愿者解答了一些提供選項的邏輯謎語(enthymematic syllogisms,即三段論推理題目,包含一個大前提,一個小前提,和一個引申出的結論),并寫下選擇所選答案的論據。接著,在實驗的第二階段,研究人員向志愿者們展示了一系列相同謎語的被選答案以及在第一輪實驗中寫下的選擇這個答案的論據,并告知他們這些推理全部是由其他的實驗參與者寫下的,要求志愿者討論其他參與者的論據是否有效。但事實上,研究人員在第二階段實驗的答案和論據中混入了一個志愿者自己在第一輪留下的答案和論據,并誤導志愿者認為所有的答案都來自別人。實驗結果顯示,志愿者反駁自己的論據的概率在60%以上,當志愿者第一次的答案是錯誤的時,反駁的概率尤其高。
對此,Trouche團隊總結稱,當實驗參與者誤以為論據是來自別人的時,他們就變得挑剔起來,會反駁超過一半的論據;實驗參與者還會對不同的論據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他們更容易反駁無效答案的論據。研究人員認為,人在自己進行直覺判斷時通常不重視論據或只用簡單的因果推論作為判斷依據,但在對別人做出的同樣判斷的評估時就會變得特別更加謹慎和挑剔。
在這項實驗結束后的總結匯報階段,約有一半志愿者稱他們意識到自己在第二階段試驗中看到的答案其實是自己寫的,這些人剛好也是在第一階段實驗中答題準確率較高,邏輯能力較強的那一部分。研究人員在最終的實驗結果分析中剔除了這部分人的數據,只對沒有質疑第二期實驗過程這部分人的反應進行了分析。
那么這樣的實驗結果是否表明人類的推理能力有問題呢?答案是否定的,Trouche團隊甚至認為這種選擇性的推理懶惰是一件好事,因為這能幫助人們更快地切入話題并順利地繼續展開討論。Trouche解釋說,以一個相對較容易的話題(論點)開始一場對話通常是明智的選擇,既可以避免絞盡腦汁說服對方的麻煩,又可以比較容易從對話過程中對方提供的信息里得到不同的論據,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論點。在對話進行的過程中,論點的缺陷也會漸漸浮現和明確,進一步激發對方為該論點提供反論據。因此他認為這種“懶”于產生論據的行為其實是人類推理能力進步產生的適應性特征,同時他也提醒人們應當正確地評估別人的論據,以免出現像實驗中的志愿者那樣被推理的選擇性懶惰誤導。
相關文獻:
Trouche E, Johansson P, Hall L, Mercier H | The Selective Laziness of Reasoning | DOI: 10.1111/cogs.12303 |
(科學之家,譯審/編輯:ZH Cello)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