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是人生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許多人都認為,人的一生交的朋友越多越好。但是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好友圈子不是想有多大就有多大,因為人的交友能力是有極限的。
著名的鄧巴定律
羅賓·鄧巴是牛津大學研究認知與進化的人類學家。1992年,他根據自己對靈長類的研究結果提出了著名的“社會腦假說”。假說認為,與其他動物相比,靈長類似乎選擇了一條特異獨行的演化策略:呆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種群中彼此協助。而在這種共同生活的過程中,靈長類個體需要與種群內的每個其他個體建立起某種長期的“社交關系”。而負責處理復雜與抽象思維的新大腦皮質在整個大腦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個體能處理的“穩定人際關系”就越多,于是平均種群就越龐大。鄧巴一共收集了38種靈長類的數據,狒狒的平均種群大小不過50上下,這意味著狒狒的新大腦皮質只足以讓它維持50個互動頻繁的“猴脈”。

人類的種群大小是多少呢?鄧巴估算的結果是148。這就是著名的“鄧巴數”:1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農業村平均人數——約150。1086年,征服者威廉一世統計出的英格蘭村落平均居民數——約150。鄧巴先前的研究顯示,人的大腦新皮質大小有限,提供的認知能力只能使一個人維持與大約150人的穩定人際關系。也就是說,人的好友圈子不會超過150人,對于超過這個數量的人,人們頂多能記住一些人的相貌和名字,但對對方的了解卻極為有限,也無法通過自身努力來促進雙方關系。
通過社交網站能擴大社交范圍嗎?
Facebook曾統計了用戶平均的朋友數——130上下,依然十分靠近鄧巴數。可見雖然科技日新月異,我們的新大腦皮質倒沒有隨之飛躍發展。
美國Facebook內部社會學家卡梅倫·馬龍通過統計研究發現,Facebook社區用戶的平均好友人數是130人。研究表明,人們可能擁有1500名社交網站“好友”,但只能在現實生活中維持約150人的“內部圈子”。在個人好友名單中,人們經常聯系的好友卻非常少而且相對穩定。好友之間聯系的越活躍、越親密,這個群體的人數越少、越穩定。
人類“重色輕友”的原因
鄧巴發現,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150人始終是最常見的群體規模。不管是“好友”上千的社交網站用戶,還是只有零星“好友”的人,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的密友數量并無明顯差別。研究顯示,男性平均有4至5名密友,女性則平均有5至6名密友。鄧巴給“密友”的定義是每周至少碰面一次,需要幫助時可以提供建議和情感上的支持。
調查結果顯示,如果你有了另一半,那么一個好朋友就會被迫離開了你的摯交圈子。鄧巴認為,之所以少了一個摯交是因為戀愛占據了很多時間。他說:“我想可能是有了另一半的人,注意力都集中在戀人身上,沒有機會與原先的摯交聯系,因此有些人就脫離了摯交圈。”
英國《獨立報》曾援引鄧巴在英國科學節上的發言報道:“當一個人展開一段戀情,其核心朋友圈會從平均5人減至4人(其中包括戀人)。當腦中銘記著那個新進入你生活的人(戀人)時,意味著你必須放棄兩名密友。我們剛發現這一點,它有點讓人吃驚。”
(作者:礎德)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