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人類對知識無休止追求的驅動力,雖然科學家們認同這一點,但他們目前對好奇心由何而來,又是為了達到什么目的卻了解甚少。
最近,科學家們又在Neuron上發表了一篇關于于好奇心的來源和目的的最新研究,他們認為人們一直無法就好奇心的來源和目的達成一致,可能是因為大家對好奇心的定義不同。傳統的觀點通常將好奇心定義為"獲取信息的驅動力",但現在科學家們認為人們需要將這個定義再擴展一番,以便更好地了解好奇心的來源及其功能和運行機制。在原有的簡略定義的基礎上,科學家們將好奇心的目的補充解釋為“激發人們索求和學習知識”。過去的研究發現好奇心會增強人理解并記憶信息的能力,但新的定義意味著好奇心還擁有更多更復雜的功能。
研究成果顯示,當人類的好奇心被勾起時,人腦將進入一種被激發學習行為的狀態,這種狀態表現為:分泌多巴胺的反射弧活化,海馬體與記憶形成關聯的區域激活等。此外,在人類對好奇心的定義更為寬泛的基礎上,科學家們觀察了其他動物物種中的類似現象,以此了解人類的這種尋求信息的沖動(即好奇心)是如何在進化中獲得優勢的。例如,在這種定義下,即使是低等的蛔蟲都能被認為是一種具有好奇心的生物,因為它在開始覓食前傾向于先探索周圍的環境,從收集環境的信息過程中進一步探索到關于食物的信息內容。
科學家們認為,好奇心是推動人類實現進化的方式之一,因為目前的研究都表明具有好奇心的有機體會因好奇而收集更多的信息,做出對自身有益處的行為,并得到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說,人類或其他物種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獲得的信息越多,就越能做出更好的決定。
當然,科學家們也承認,這種在好奇心作用下對知識的追求可能帶來負面后果。例如,人的這種愛管閑事和渴望探索奧秘的心態有時候會讓自己陷入險境,"好奇害死貓"的俗語也是由此而來。
相關文獻:[1] Celeste Kidd, Benjamin Y. Hayden | The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of Curiosity | Neuron | Volume 88, Issue 3, p449–460, 4 November 2015
(科學之家,譯審/編輯:ZH Cello)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