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美德。目前社會上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傳播,正逐步腐蝕著人們的心靈,一味的索取不知回報使得一些年輕人變得自私冷漠,道德水準滑坡,這已經成為社會的一種心理病態。
心理學家安東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顆感恩的心,對別人為你付出的,即使僅僅只是搭把手的幫助也要懷有敬意與感激之情。更何況是對我們有養育之恩的母親呢。
有些人會說,我能有今天這個成就,靠的就是我自己的打拼和努力,我不需要感恩誰。對于這種人,我只想送出兩個字:呵呵!你需要感恩的恰恰要比別人多很多,從你呱呱落地開始成長開始,難道你就不該感恩十月懷胎的母親么?當你碰到困難時,又是誰是你堅強的后盾,難道你就不該感恩家里的那個透支不還款的“銀行”么?
沒有失去就不會知道珍惜,我們總是習慣了他們對我們的好,并且沉浸在其中,迷迷糊糊的忘記了回報與感恩,當我們漸漸的醒悟時,為時已晚。懷念那再也沒有的可口家產飯菜,懷念那多少個深夜為你打的毛衣,懷念那張世界上最樸實的臉,惋惜只能用黑白照片來承載。
感恩的意義:
學會"感恩",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漸漸的會演變一種自私的心理,好像全世界都該為我付出。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這就得從父母開始,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會感恩,更何況是他人呢。
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后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學會感恩,先要學會知恩,要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西方的感恩節就是要教化人們學會感恩。讓孩子學會感恩,關鍵是通過家庭、學校的教育,讓孩子學會知恩、感恩。
如何感恩:
感恩是一種心理活動。其中,感動是人體表情和肢體的情緒變化,這只是一個初始階段,而施恩、報恩則是行為選擇的結果,真正的感恩其實是“感”和“恩”的兩個過程。
不會感恩的人是因為對認知上不夠,一個人如果對于給予自己幫助的人的行為不認可,那就無法達到一個感恩的彼岸。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有一個小孩,他從小就認為自己的父母是不愛他的,因為他的媽媽從小就給他下了“戒糖令”。所以他不理解,也不認同母親的這種做法,所以就不會到達感恩的彼岸,至于為什么不給他糖吃呢,其實是因為他患有先天性糖尿病,他媽媽為了不讓他從小因為自己的身體有缺陷而自卑,所以一直不告訴他。
可見,從“感”到“恩”有一個質的飛躍過程,也就是體現在人的知、情、意、信、行相統一的心理活動過程。我們要在日常的生活中,通過我們的行為習慣來平衡這五個心理因素,達到以知恩為開端,情感訴求為橋梁,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為條件,崇高信念為支撐,行為習慣為歸宿。這樣才能不違背本心,做到實實在在的感恩,而不是只是暫時的感動,沒有得到及時反復鞏固,久而久之便淡忘了。
其實,感恩很簡單,也許就是一頓飯,一句話,一個擁抱,因為他們為我們付出的動機,并不是索取回報,而是因為愛。所以我們的感恩只是對他們付出的肯定。
☆ 記住:感動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也許只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但是我們要善于捕捉,施恩無意,報恩難。
☆ 抓住: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則親不待,愚蠢的孝老計劃,遲到的孝順,遺憾著兩代,可它無聲無息的一代一代演繹著。抓住每一個機會,及時行孝。
☆ 表達:只想不做是扯淡,所以,我們要善于表現我們的感激之情,這樣才能讓對方明白對你的付出并不是白費的。
>>>云樹作者:李毅丨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