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糞便能看出你能活多久?

    大家一定聽過這首歌吧:“愿煙火人間,安得太平美滿,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尋常百姓,大家可能都有一個簡單而質樸的愿望——長壽。

    今天,熱心腸先生就來聊聊腸道菌群和長壽的故事。

    腸道菌群,真的是太火了,連央視在十幾天前,都有專門新聞介紹一個研討會:


    行業越來越受關注,這是好事,所以為研討會和央視新聞都點個贊。

    在說長壽之前,我們先來簡單說說這個視頻。視頻里介紹了腸道菌群的重要性,提到了長壽老人的菌群有參考意義。

    但問題也有,有些介紹不嚴謹,言過其實。找10組不同年齡、不同健康狀況的人群,收集幾千份糞便去測序,不是太原創性的工作,技術含量也不高。從樣本數量上看,對比華大基因或者美國HMP相關實驗室冰箱里凍著的糞便或DNA樣本,這個可能要少幾個數量級,用來做疾病、健康或長壽的參考數據庫可能還不太夠。

    不過這是個進步,是行業受到主流大媒體關注的開端。媒體挑來介紹的,是要吸引眼球的,而腸道菌群的研究和應用,就是能任性地吸引眼球!

    今天,我也來說說視頻里提到的腸道菌群和長壽的關系,先來介紹一個2010年意大利科學家的成果。

    提起意大利,你想到的是足球?歌劇?披薩和意大利面?

    其實,這個浪漫的國家還盛產長壽老人。據歐盟統計,意大利為歐洲第一長壽國,女性平均壽命84歲,男性平均壽命78.3歲。

    科學家找了3批意大利人,平均年齡分別為30、70、100歲。

    總的來說,70歲老人和30歲年輕人相比,腸道菌群種類分布差別不大;但100歲老人的腸道菌群種類分布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厚壁菌門中的擬桿菌群XIVa明顯減少,而芽孢桿菌綱的數量明顯上升。

    科學家還發現,相比于70歲和30歲的“年輕人”,100歲老人的身體處于更高的炎癥反應狀態,而這可能與某些厚壁菌門細菌減少有關。

    由此,他們猜想,這些百歲老人腸道菌群種類分布的改變,也許是她們(為什么用“她”,因為研究中的21個百歲老人中有20個是女性)長壽的秘訣之一:菌群種類的改變,調節了炎癥反應和抗炎癥反應過程之間的平衡。

    炎癥反應是什么,這個復雜的免疫學機制,我就不展開講了,感興趣的人去看論文。

    百歲老人有特殊的腸道菌群組成,好的菌群結構有利于長壽。這自然會給人們很多啟發,我們可以測一下自己的腸道菌群(很簡單,窩個粑粑測個序,千元級別搞定),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菌群健康不健康,可以有針對性地去改善。

    但要有針對性地改善,除了要有上面視頻中提到的參考數據庫作人群對比(就是看看你的菌群跟年齡、性別等相似的健康人群比有什么不一樣),至少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要知道某一個個體一生中腸道菌群的變化規律,知道哪些細菌會在哪些至關重要的時刻產生壞的影響!

    一生?OMG,這漫漫幾十年,肯定有人會說,根本等不到科學研究結束我就死翹翹了啊!

    別急,我們可以用果蠅來做實驗!

    果蠅?恐怕大家并不陌生。

    一般人想見實驗室里的小白鼠一面不容易,想見果蠅一面?嗯,把家里吃剩的水果皮啊殘渣啊啥的放幾天,就可以獲得與果蠅親密接觸的機會啦。

    果蠅的一生只有幾十天,而小白鼠一般要活2-4年,所以,果蠅成了很多關于“一生”“一輩子”研究的絕佳動物。

    2015年,一個在果蠅身上的研究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科學家研究果蠅的一生又一生,觀察果蠅腸道里細菌的變化和長壽的關系,他們發現:腸道菌群的數量和種類的改變,導致腸粘膜屏障功能障礙,使果蠅的平均壽命降低了一倍還多。

    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在腸粘膜屏障功能障礙發生之前,果蠅體內的腸道菌群的數量和種類都發生了明顯改變;而在功能障礙發生之后,腸道菌群的數量和種類的改變更為明顯。而腸粘膜屏障功能障礙,會導致更多致病菌、病毒等進入血液,引起感染等嚴重后果。

    于是乎,短命。

    果蠅犧牲了自己,卻給人類帶來了很多啟示。

    特別是人類顯然可以防范于未然,當發現腸道菌群發生一些可怕的變化后,不要等它們開始傷害你的腸粘膜屏障,就可以馬上從飲食、生活方式調整入手,結合醫療上的干預,把腸道和身體都調整到正常狀態,這樣就容易長壽。

    所以,有條件的話,窩個粑粑測個菌去,看看自己能不能長壽哈~

    信不信由你!

    參考文獻

    Biagi, Elena, et al. "Through ageing, and beyond: gut microbiota and inflammatory status in seniors andcentenarians." PloS one 5.5 (2010): e10667.

    Clark, Rebecca I., et al. "Distinct Shifts in Microbiota Composition during Drosophila Aging Impair Intestinal Functionand Drive Mortality." Cell reports12.10 (2015): 1656-1667.


    (本文由熱心腸先生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小黑同學共同完成)

    • 發表于 2015-11-26 00:00
    • 閱讀 ( 847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