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漢語從哪里來?

    語言的足跡

    1600年,一艘荷蘭商船路經馬達加斯加前往印尼。在經過了數月的航行后,他們到達了目的地,令船員們感到意外的是,當地的馬來語與他們途經的馬達加斯加的土著語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而兩地相距遙遠。

    難道在大航海時代開始之前,這些分布在各個海島上的人群就早已橫渡大洋,穿梭在廣袤的海域中了嗎?難道這些相隔萬里的海島居民竟然是比自己更加能干的航海者?水手們百思不得其解。

    水手們并不知道,自己無意中的這個發現,竟然觸碰到了語言的核心秘密。400年來,一代一代的語言學家追隨著這個秘密,開始了偉大的發現歷程。

    1786年,英國的瓊斯爵士通過對比研究關注到:意大利語、凱爾特語、日耳曼語以及波羅的語、斯拉夫語,與遠在亞洲的印度雅利安語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之處,會不會這些語言有同一個源頭?

    他提出了自己大膽的假設——這些廣泛分布在歐洲和印度的語言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這個假說被稱為“印歐語系假說”。

    瓊斯的假設,讓語言學家們開始嘗試著對比、分析這些有著共同關系的語言之間的親疏遠近。1861年,德國語言學者施萊歇爾在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啟發下,推導出語言也有著類似生物進化的過程,并給印歐語系畫出了一棵“譜系樹”。

    在這棵語言的譜系樹上,原始的“印歐語”處于最底端,是“樹干”,這個樹干分出兩個“樹枝”,一枝是“斯拉夫-日耳曼語支”,另一枝是“雅利安-希臘-意大利-凱爾特語支”,這兩個“樹枝”再分別分出眾多“小樹杈”,如日耳曼語、立陶宛語、斯拉夫語、凱爾特語、意大利語、希臘語、伊朗語等等語言。

    盡管施萊歇爾推導的這棵“印歐語系大樹”并不完全精確,但他的方法立刻成為語言學家們觀察這個紛繁復雜世界的利器。他們反過來去研究印歐語系之外的語言。

    1600年那些荷蘭水手們的疑惑,也得到了部分的解答。在北到中國臺灣島,南到新西蘭,西到馬達加斯加,東達復活節島,橫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廣袤海域上,的確存在一種共同淵源的海島語系。

    盡管這種覆蓋2億人口,有著959種語言的語系內部形態千差萬別,但它們卻有著明確的同源關系,學者們將之稱為“南島語系”。在歐洲人進行海外殖民擴張之前,“南島語”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語系。

    那么古老而神秘的漢語是否也遵循這樣的規律——同樣是另外一種更加古老的語言分化而來,還是像學者們最初想象的那樣,是由中國的某位圣賢獨立創制而來?

    從19世紀開始,語言學家們逐步發現,這個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度里面的語言也能像其它語系一樣,描繪出一棵“譜系樹”。在這棵譜系樹上,漢語、藏語、緬語等有著親緣關系,語言學者們提出了“漢藏語系”的假說。

    東亞語言同源?

    如果漢語真的和藏語、緬語有同源關系,那么它們來自何方,又是如何分化而成的呢?

    1950年代,美國語言學者斯瓦迪士從統計學的角度分析不同語言,得出了約200個核心詞,幾乎每種語言都包括這些核心詞匯,它們具有超強的穩定性。

    根據對比分析不同語言之間核心詞的同源關系,就能大致判斷出語言之間的親疏遠近,同時,這些核心詞匯的變化具有一定的速率,而分析兩種語言中核心詞匯的不同比率,則可以推算出它們之間分化的大致時間。

    在對比漢語和藏語之間的同源詞時,學者們發現,漢語和藏緬語之間有共同的數詞一至十,但“千”和“萬”卻各并不相同。而在漢語中,“千”和“萬”在殷商時期就已經出現,那么漢語與藏緬語與的分化必定早于殷商時期。語言學家們大致推斷,這個時間距今約4000-5000年左右。

    但在這種粗略的勾勒中,依然有很多矛盾難解之處。東亞地區語言的復雜性,遠遠超過了印歐語系。盡管經過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研究,語言學家們大致能夠接受“漢藏語系”這種假說,但其間的分歧依然很大。

    中國的語言學家李方桂早在1934年就提出,漢語不但與藏緬語有親緣關系,同時和苗瑤語、侗臺語也有親緣關系。而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則認為,苗瑤語、侗臺語與漢語關系不大,反而與日語、南島語有著親緣關系。

    1990年,法國學者沙加爾指出,漢語與南島語之間存在著不少的同源詞,而這些同源詞有著規則的對應關系。

    換句話說,漢語與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島上的南島語系,也就是400年前荷蘭水手發現的馬達加斯加和印尼人所講的語言都來自于一種更加古老的“母語”。

    沙加爾的觀點極富挑戰性——如果按照傳統的理解,各個語系獨立起源,互不隸屬,那么該如何解釋漢語和南島語之間這種千絲萬縷的聯系?

    中國學者潘悟云也注意到,不僅僅是漢語存在這種聯系,在東亞這片大陸上,侗臺語就像是各種語系的交集,它既與漢藏語系有關,又與南島語系、南亞語系有密切關系。

    沙加爾的漢語南島語同源的說法,讓潘悟云產生了一個更大膽的聯想——這些語言會不會都擁有一個共同的起源?

    稻米的密碼

    在如此廣大的語言區域內,有一個詞語引起了語言學者們的關注,那就是“稻米”。在東亞人群中,稻米與人們的飲食和生產息息相關,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語言學家們發現,稻米在南島語系中有著相同的來源。另外,上古漢語的“稻”,則與侗臺語和南亞語同源。

    考古學的研究發現,在這些擁有稻米同源詞匯的語言區域,存在著悠久的稻米種植歷史。在浙江河姆渡遺址,曾經出土了距今約7000年的稻米遺存,長江中下游也因此被認為是稻米的起源地之一。而在其他區域同樣也發現了稻米的遺存。

    考古學家們推測,會不會存在兩條稻米傳播路線,一條從長江中下游到臺灣再到國外菲律賓,一條是長江中下游到云南再到國外緬甸、泰國?如果是這樣,這又和語言學家推斷的南島和南亞語系的發展路線有許多重合之處。

    語言學家解釋說,之所以會出現稻米的傳播與語言的傳播有相似之處,是因為農業社會比采獵社會更能有效而穩定地增加人口。而隨著人口的增加,就不可避免地帶來種群的分化和遷徙,這也就是語言傳播的動力之一。

    來自基因的答案

    越來越多的發現似乎在暗示著,在遠古時期,東亞語言的確是從一種最古老的“母語”分化發展而來。但是由此產生的疑問卻更多,如果存在這樣一種假說的話,那么,這個“母語”的起源地到底在哪里?內部這種千差萬別的語言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分化?

    199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潘悟云看到了一篇文章。這是一個生物學家介紹分子人類學家們關于東亞人群起源的最新觀點。

    在這篇文章中,遺傳學者用DNA證實,東亞人群是距今4萬年左右由非洲遷徙而來,然后從南向北遷徙分化,最后形成東亞大地豐富的的民族。而此前,學界的普遍看法是,東亞現代人是由本土直立人、智人連續進化而來。

    潘悟云馬上聯想到,這與語言學家爭論的東亞語言的問題息息相關。“同源”、“自南向北”這兩個來自DNA的結論,居然和之前語言學界的那個東亞語言同源的假設一致。

    隨后不久,一篇從分子人類學角度更加詳細地論述東亞人群起源和遷徙的論文出現了。在這篇文章中,學者們認為,東亞族群的祖先最初達到了東亞南部,在約20000到40000年前開始分化,一支自越南進入中國,并沿海岸線向北,成為百越和東夷的先祖,其中一個亞群在北部灣一帶就轉而南下,最終成為南島語族的先祖。

    而另一支則自云南穿過四川一直到達黃河中上游盆地,成為漢藏羌的祖先。其中一個亞群在約8000-6000年左右向東向南擴展,最終成為華夏族群的先祖。而另外的一些亞群則調頭向西南發展,最終成為藏緬語族的祖先。

    盡管這個來自基因的遷徙路線也僅僅是一個草圖,但那些在語言學界長期懸而未決的難題似乎都能得到合理解釋了。

    那么漢語呢?那支從古漢藏羌分化而出,沿黃河流域而下的亞群所講的語言就是上古的漢語嗎?顯然沒那么簡單。

    還記得有一支沿南中國沿海一直上行達到山東的族群嗎,他們成為東夷部落的先祖,而東夷部落的一部分沿黃河流域上行。

    最終,兩個族群在中原地區遭遇,在這其間,甚至還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從南方北上而來的部分苗瑤族群,以及從北方南下而來的部分阿爾泰語系的族群,他們征戰并相互融合,無論是族群還是語言。

    語言學者李葆嘉是這樣描述這個復雜的過程的,“原始的華夏漢語就是一種伴隨著多種文化撞擊整合為強大中原文明的歷史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多元性,層疊性混合語言。”

    而這就是為什么語言學家們在漢語中,既能與藏緬,又能與苗瑤、侗臺、甚至與南島、阿爾泰都找到親緣關系的原因。


    (作者:孫展)

    • 發表于 2016-01-29 00:00
    • 閱讀 ( 705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