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三國演義》中對于張飛的一段經典描繪流傳廣泛。
這顯然是個莽漢形象,由此生發出的聯想,許多人喝了孟婆湯也不會忘。但通俗文藝的描寫,安能當真?

最早出現張飛有胡須且不同于常人胡須的記載,并非正史,乃隋唐民間流行的一種文藝形式,叫水上木偶戲。
張飛的木偶形象是一撮撮橫在臉上的胡須,以至于孩子們看到了感覺滑稽。李商隱用詩歌生動地記錄了這一情景:“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
宋元兩代,平話已然火爆,民間藝人根據自己對英雄的審美及英雄自身的性格特點,對張飛進行了一次比較大的“整容”,其莽漢形象大致定型。

如元代《三國志平話》這樣描繪張飛:“卻說有一人,姓張名飛,字翼德,乃燕邦涿郡范陽人也,生得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身長九尺余,聲若巨鐘。”
《三國演義》把原屬于張飛的“身長九尺余”,改為“身長八尺”,而把“身長九尺”給了關羽,但“豹頭環眼,燕頷虎須”這8個字卻保留了下來,成為張飛黑莽形象的基本特征。
可見,羅貫中的依據,綜合自民間傳說和平話,意在突出對張飛的勇猛、魯莽、耿直與豪放等性格元素的民間審美,并不靠譜。
有人依元代雜劇為據,說在《單戰呂布》、《三出小沛》等元雜劇里面,張飛的扮演者都是大眼方臉。盡管他是黑臉,但黑臉在戲曲舞臺上主要表示正義,猶如紅臉表示忠臣、白臉表示奸臣一樣,不是說張飛真有一張黑臉。
所以,卸下妝的“張飛”,是個大眼方臉、長相不俗的美男子,于是當時人們把美男子的臉型比作“張飛臉”。
還有一種說法,說張飛善書法、懂繪畫,“平生的嗜好,是畫美人”,依據是今四川渠縣東北的摩崖石刻疑是張飛手跡,以及清代《歷代畫征錄》所記:“張飛,涿州人,善畫美人。”由此推論出張飛乃文武雙全、有著良好藝術審美之人,這種人怎么會是黑臉?
有人進一步指出,張飛的兩個女兒先后做了后主劉禪的皇后。封建時代如果不是絕頂的美人,是當不上皇后娘娘的。假若張飛長得“豹頭環眼”,恐怕他女兒的嬌容也不會好到哪里去。
《三國志》中只字不提張飛長啥樣。
給張飛作傳記時,吃飯喝酒交朋友、打架斗毆娶老婆的事兒全寫了,就是不給張飛加個“大頭照”。似乎在暗示我們:張飛的相貌一般般啦,不好看,也不難看,沒啥可寫的,所以就沒寫。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見過張飛嗎?真人肯定沒見過。根據年譜來看,張飛死于公元221年,12年后,陳壽才出生。但陳壽對張飛的相貌應該不會陌生。他的老師譙周,可能見過張飛真容,會給予他直觀的描述。
218年,在譙周的老家四川西充一帶,張飛作為巴西太守,曾跟曹魏名將張郃大戰50余日,此時譙周約17歲,或能目睹。
時間再往前推幾年,214年,張飛率軍進成都與劉備會合,譙周是年恰好寄宿在成都的舅父家里。對于這等大事,小孩子焉能不出來瞧個熱鬧?就算不能靠得太近,遠遠地看個大概,或者可能。
另外,陳壽的就職經歷,使他可能有機會看過張飛的畫像。張飛有沒有畫像呢?當然會有,漢初即有為帝王功臣后妃作畫傳世的制度,張飛在蜀漢小朝廷里的崇高地位,決定了他必然會有畫像。
陳壽在蜀漢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絕對位于權力中心,焉能見不到張飛的畫像?
如果張飛的相貌屬于有特點的那種,無論是好看還是難看,他不會不記,除非是屬于中間的。由此,張飛可能就是一個大眾臉,放在千萬人之中也無人關注的那種。
(作者:趙炎,原載于《北京青年報》,看歷史獲授權轉載)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