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這個行為是最基本的多感知體驗:當我們在吃食物時,我們不僅能嘗到它,還能看到并且聞到它,聽到我們自己咀嚼聲。然而,吃飯時所發生的非味覺因素也能影響到對食物味道的感知。比如說,盛在白色餐盤里的甜品比盛在黑色盤子里的評價更高,吵雜的環境會降低人對食物的評價。
后來科學家們以“飛機餐的差評”為例進行研究。機艙并不是正常的用餐環境,而是在極度噪音下,例行公事般地吃食物。最近,《實驗心理學周刊》發表了一篇名為《人類的感官知覺與績效》的文章。Yan 和Dando測試了飛機的極度噪音環境對五種基本味覺的影響。參與者分別對甜、咸、酸、苦和鮮味的溶液進行評價,評價范圍從“僅能察覺”到“強烈感知”。
每種基本味道的溶液都有三種不同的濃度。在兩種環境下分別評價這些溶液,一個是仿空氣機艙的噪音環境(廣譜,最大值~290Hz,80-85dB),另一個普通的噪音環境。測試前先播放了30分鐘的噪音,這時參與者們正在讀書或學習,然后在測試過程中繼續制造噪音。
在仿空氣機艙環境中,噪音不影響對咸,苦,和酸味強度的評價。然而在所有濃度下,對甜味強度的感知都被壓抑了,與此同時,對高濃度鮮味溶液的感知卻被大幅提升。空氣機艙內的噪音影響特定的甜味與鮮味知覺。對觸覺,色彩飽和度,或者(某一音調的)聲音強度的感知并不受其影響。
不僅如此,排除兩個環境的任務目標的不同,其余簡單的反應時間測試的結果也基本一致。這些結果表明,由于周圍吵雜的噪音抑制了甜味帶來的喜悅感,人們對飛機餐味道的評價也許比其應有的要低。然而,這些結果也表明了,著重追求食物的鮮味能夠改善這種情況,因為鮮味不僅對噪音免疫,還能被噪音加持,提升對食物的評價。
聽覺與味覺之間的關系并不讓人感到驚訝:激活味蕾的兩頰面部神經,得通過耳朵的鼓膜將信號傳入大腦。但是為什么五味中,只有兩種被噪音影響呢?這是因為不像其他的基本味道,甜味與鮮味擁有共同的味覺受體。
然而,這一特定的味覺受體與普遍的基因突變相關。因此,作者推測基因因素也許能調節噪音對味覺的影響。后來實驗證明確實如此,在噪音的作用下,個體數據的差異區分出了兩組反應明顯不同的參與者:對甜味與鮮味的知覺前后差別很大的,和沒什么差別的人。
來自譯者:飛機餐大聲說:我是無辜的!
(譯者:黃小草)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