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你有沒有感到過自己的腸胃在思考?
什么,腸胃也會思考...
當然,腸胃被稱作人的“第二個大腦”。

人類的腸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具有非常復雜豐富的構成。消化道中的神經細胞位于食道、胃、小腸和結腸組織中。這個系統具有5億個神經細胞、1億個神經元,大小約相當于貓的大腦。另外,這個系統還含有20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這一數量與豬腦中神經元的多樣性相同。
所以,形容貪吃的人像豬,是有科學依據的...

這套神經系統有助于控制腸道肌肉的收縮,以及腺體和細胞的分泌,從而控制饑餓或飽腹感,并把這一感覺告訴大腦。
與其它器官不同,由于消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涉及大量化學、物理的相互作用,不可能完全等待大腦對每一個步驟發號司令。因此,人類的腸胃必須具有“自我思考”、“自我決斷”的能力。因此,腸神經系統又被稱為”腸腦“
腸腦會通過化學的方法感覺究竟吃下了些什么東西,是哈爾濱的天價魚呢?還是青島天價大蝦?隨后,會自動提出優化方案來幫助消化這些東西,比如,是否要提高蠕動的速度?或者,該分泌哪些消化液來幫助消化?

腸腦還會產生反射作用。如果它不喜歡某種食物,就會嘔吐出來。這一點對于嬰兒身體的自我保護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嬰兒會通過嘔吐的方式,把對身體有潛在威脅的食物排出體外。
盡管腸腦如此高調,但千萬不要對它寄予太高的期望。因為它僅對吃喝感興趣,無法進行有意識、有邏輯的理性判斷。宗教、詩歌、哲學、政治——這些玩意腸腦都不care。所以,不要指望腸腦會寫出一篇有腔調的文章發表在【漫科普】公眾號上...
腸腦只在乎:吃!吃!吃!

當然,腸腦與頭頂的大腦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們之間會頻繁地互通消息,實現饑餓感和飽腹感的平衡。如果哪一方失去響應,就會產生一系列的飲食問題。
例如,如果你的胃是空的,胃底部的胰腺和細胞就會產生一種叫做饑餓素的荷爾蒙,它被傳送到大腦,說:“吃東西!”如果大腦完全不理會這個信號,人就會患上厭食癥。
相反,當回腸(屬小腸末段,起吸收營養物質的作用)堆積了太多身體難以處理的食物時,腸腦會向大腦發出“我吃飽了”的信號。如果大腦忽略了這些信號,人會變得暴飲暴食。
吃,還是不吃,這是一個問題...

雀巢公司(Nestle SA)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公司之一,它的研究人員正致力于開發一項黑科技——可欺騙腸腦的新型食品。這種食品可以使人們提早感到吃飽,或延長飽腹時間,讓吃貨失去吃的欲望。
為此,雀巢公司的科學家們修建了一個價值100萬美元的人類消化道模擬機器。這個機器和一臺大冰箱差不多大,由幾個用閥門相連的隔間組成。機器內始終保持在人體消化道的溫度。

機器由一臺電腦控制,適當地釋放出鹽、膽汁和酶,幫助消化食物,完整地模擬出人體內各階段消化的變化。機器前方是玻璃屏,讓人能夠看到食物消化的過程。
研究人員對橄欖油進行了研究。他們首先測量了人造消化道在自然速度下消化橄欖油的時長。然后,他們加入了一種叫單甘油酯的混合物。這種混合物能在橄欖油分子周圍形成一層保護膜,使消化液更難溶解并消化油分子,消化所花的時間是只加入橄欖油時的八倍。這將導致更多未消化的橄欖油到達小腸。從而觸發向大腦發出“我吃飽了”的信號。

歷史上,人類從未停止過研究“吃”的語言,因為”吃“不僅是吃貨的最愛,更是人類進化歷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例如,”將食物加工熟以幫助人類消化“這一簡單的技術,使人類的身體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例如,使人類的大腦重量增長到體重的2%-3%(因為有更多的能量可以吸收),而人類的腸道卻縮短了近40%(因為食物更易消化)。
雀巢公司以及其他機構的科學家們,正在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不斷研究人類“吃”的語言,希望未來能夠通過特殊加工后的食物與身體對話,告訴身體什么時候該吃,什么時候停止。

未來,這一黑科技將主要用于減肥市場。使人既能順利減肥,又能不眼饞美食。面對這個黑科技食品,貪吃的你,準備好了嗎?
我不是貪吃,我只是在用腸腦思考人生。—— 吃貨語錄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漫科普”(ID:mankepu2015)
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自“漫科普”微信公眾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