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科學家有一天突發奇想,沉到海底的尸體會經歷什么?
這個在陸地上司空見慣的現象,卻從沒有人見過在海底如何發生...

于是,加拿大科學家在海底做了一個重口味的實驗。
他們把豬的尸體扔到300米深的海底,然后放置包括攝像機在內的一系列科學儀器,記錄海底會發生什么...

為了做對比,他們每次同時在海底放2只豬,一只用籠子保護起來,防止大型食肉魚類的撕咬。一只僅簡單地用繩子固定,不加任何保護。
最后發現,是否保護其實并沒有什么卵用...
因為吃掉豬的并不是鯊魚,而是海洋中的蝦米...
下面圖片略重口,謹慎下拉...

剛把豬放在海底,就吸引了很多小蝦。這種蝦非常小,體長不到1厘米。

然后小蝦越來越多...越來越多...越來越多...豬身上覆蓋了厚厚一層蝦米,有3-4厘米厚。

這些小蝦咬不動豬皮,就從豬的七竅、菊花,甚至傷口往身體內鉆,
鉆進去后,就大口飽食豬體內的脂肪與肌肉,
此刻,蛆在蝦米身上靈魂附體...
到第2天,臀部與脖子上的肉就被吃完...

到第3天,后腿肉被吃完...
到第4天的時候,已經被掏空,只剩下骨頭、皮和一些軟組織。然后蝦米散去...
隨后,體型大一些的食腐動物蝦、螃蟹會涌過來,吃掉豬身體所有殘存的軟骨、皮,最后只剩下一付白骨。

其間,也曾有鯊魚、章魚過來咬了幾口,但它們對尸體好像并不感興趣,很快就拋棄了。尤其是當蝦米已經覆蓋滿滿一層后。
科學家說,在春季,只需要4天的時間,就可以讓豬分解成白骨;而在秋季,這個過程則只需要3天。
隨后,骨頭可以長期保存,并不斷被各種小的海洋生物分解。

科學家們還通過感應器測量了水的含氧量,溫度,壓力和鹽濃度等一系列因素對尸體分解的影響。
一個有趣的發現是,數量龐大的吃貨蝦米們會消耗掉尸體周圍的氧氣,使局部的海水氧含量下降。
過低的氧含量會使耗氧量更多的大型食腐動物,如螃蟹、大蝦等不敢靠近。從而讓尸體成為蝦米的專屬餐桌。
等蝦米吃完撤走,氧含量提高后,這些動物才能湊上前吃點零碎...
未來的研究中,科學家還會收集骨頭來進行更深度的實驗。
那么,這群科學家為什么要做這么重口的實驗呢?
真相只有一個...

因為豬的構造和人體最相似,大小差不多,而且有相同的腸道細菌,毛量也很相似。
這個實驗可以幫助法醫,了解尸體在海底會遭遇什么...
好吧,這期口味太重了,小漫要去吃點海米東瓜壓壓驚~~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漫科普”(ID:mankepu)
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自“漫科普”微信公眾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