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代有神童出,古代的神童更是不勝枚舉,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幼而慧敏、少而老成。今天恰逢兒童節,成人們都嚷著自己幼齒,我反其道而行之,和大家一起說說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小大人”吧!
1、項橐是春秋時期的小神童,《戰國策》說“夫項橐生七歲而為孔子師”。雖然沒講明緣由,但為后人留下了想象空間。據說項橐七歲的時候,就和孔子玩起了奇葩說,圍繞“車讓城”與“城讓車”、“落鋤之數”與“落蹄之數”展開辯論,最后都是孔子服輸。后世尊孔子為圣人,小項橐便成了“圣公”,這輩分也是沒誰了。
2、甘羅是正兒八經的官三代,祖父是秦國名臣甘茂。常言道“相門出相”,甘羅自幼聰明過人,小小年紀便拜入呂不韋門下。就在甘羅十二歲那年,他作為使臣出使了趙國,一個妙計讓秦國得到十幾座城池,因功被賜任上卿。當時上卿和丞相的官階差不多,民間因此演繹出甘羅十二歲為丞相的說法。
3、孔融十歲時,隨父拜訪名士李膺,保安不讓進。小孔融靈機一動:“我是李府君的親戚。”保安只好去稟報。李膺喚他進來,笑說不知是哪門親戚。孔融答:“我家先祖孔子,曾向你家先祖李聃學禮,我們是世交啊!”在場的人無不感到驚奇。太中大夫陳韙后到,聽后挖苦:“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回敬:“我猜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
4、蔡文姬是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在父親蔡邕的熏陶下,從小就熟讀詩書。加之她聰明伶俐,七八歲就能詩善文,而且極具音樂天賦。有一次,父親蔡邕夜間彈琴,突然斷了一根弦,文姬說:“肯定是第二根弦斷了。”蔡邕搖頭笑道:“不過是偶然說中罷了。”于是故意弄斷一根再問她,文姬回答:“這次是第四根。”一看,果然是第四根弦。
5、諸葛恪是諸葛瑾的長子,以神童之名著稱,兒時常出入宮廷。諸葛瑾是個大長臉,看著有點像驢。一次,孫權開玩笑,在驢臉上貼了“諸葛子瑜”四字。諸葛恪一看,這不是爹爹的名字嘛,趕忙跪下:“乞求大王,讓我增加兩個字。”孫權就給了他一支筆,只見諸葛恪大筆一揮寫下“之驢”二字。眾人由大笑變為驚嘆,孫權也把驢賜給了諸葛恪。
6、鐘會是書法家鐘繇的幼子,神童之名在外。鐘繇帶著鐘會、鐘毓兩兄弟見曹丕,鐘毓頭一次見皇帝,嚇得渾身是汗。鐘會像沒事兒人一樣,非常從容。曹丕問:“鐘毓,你怎么出汗了?”鐘毓說:“陛下天威,臣戰戰兢兢,汗如雨下。”又問鐘會:“你怎么不出汗呢?”鐘會小機靈一抖:“陛下天威,臣戰戰兢兢,汗不敢出。”曹丕聽后,哈哈大笑。
7、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十分流暢,被時人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寫出《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誤。十六歲時科試及第,被授職朝散郎,成為當時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后撰寫《乾元殿頌》,唐高宗見此頌詞,驚嘆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8、李泌七歲就能寫文章,從唐玄宗到張九齡、張說、賀知章,都特別喜歡他,唐玄宗還特意安排兒子們跟他一起玩。李泌到宮中,唐玄宗正同燕國公張說觀棋,便叫李泌以“方圓動靜”為題做賦,李泌聽了立即回答道:“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唐玄宗驚訝地說:“這孩子的神采,大大超越了他的身份啊!”
9、司馬光也是天生奇才,七歲時聽人講《左氏春秋》,就能把要義講給家人聽。從此手不離開書,甚至到了不知道饑渴冷暖的地步。砸缸救人的故事,在當時的東京、洛陽一帶就爆紅了,還有人把故事畫成《小兒擊甕圖》廣為流傳。十二歲那年隨父親外出,在棧道上遇著巨蟒,他也是沉著冷靜地手持利劍,把巨蟒斬落于深淵。
10、明朝首輔李東陽,四歲就能寫一尺大的字,時人都稱他為神童。名聲傳到了朝廷,明景帝降旨召見,果然如傳說中一樣能寫會道。明景帝很是喜歡,把他抱到膝上,賜給他上林苑珍果吃。后來,還兩度征召李東陽入宮講讀《尚書》大義,并下旨將他送入順天府學為諸生,此時的小李也不過七八歲啊!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神童大都善于獨立思考,既能提出獨到的見解,還能在此基礎上獨創性地解決問題。但是,他們之后的故事我沒有講,或許是因為他們出名太早、鋒芒外露招致后來命途多舛,不免讓人唏噓。是啊,何必非要贏在起跑線上呢?
因為錄“路邊攤”的緣故,需要我不斷地做功課,不斷去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在我看來,歷史就像良田萬頃,夠你幾輩子去收割,我在“收割”的時候,居然發現里面也摻雜一些“稗子”,不如索性把這些“稗子”也單獨存放并分門別類地整理,倒也蠻有意思。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