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經歷一些事情后,關于這個過程的信息會被儲存在我們的大腦里,最終留下被稱為“記憶”的那些東西。在大多數情況下,記憶忠實記錄了當時我們所經歷的一切,但后來我們也發現記憶是會騙人的。有時,我們的記憶會因為時間久遠而出現模糊和偏差,造成這種偏差的原因是我們自己——我們的大腦,擅自對記憶進行了加工,使它變樣。

《盜夢空間》海報
在很多科幻題材的影視作品里都有操控記憶、改寫記憶的描寫。曾經熱映的電影《盜夢空間》就講述了一個將虛假記憶植入到他人腦中的故事。而最近熱映的《X戰警:天啟》里也有類似的情節。在電影里,X教授先是用他的超能力將特工莫伊拉的腦中的一部分記憶清除了,后來,他又通過同樣的方式將這部分記憶還給她,簡直把玄之又玄的記憶玩弄于股掌之上!

《X戰警:天啟》海報
看完電影,我們或許會想:作為一個沒有超能力的普通人,我們是否在某天也有可能做出類似的事情呢?而事實上,早在很多年以前,那些聰明的科學家們就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
尋找記憶的位置
人類對于記憶的好奇由來已久,但在考慮如何改寫記憶之前,科學家首先要想辦法找出記憶的由來、儲存記憶的位置等,由此誕生了許多著名的實驗。在上世紀20年代,美國的心理學家卡爾·拉施里就試圖尋找記憶的位置,他的實驗已經成為如今教科書上的經典。

拉施里建了一個小迷宮,在起點處放進一只小鼠,終點處是小鼠的食物。在進行第一輪實驗的時候,小鼠跑向食物的過程很緩慢,會走進幾次死胡同,兜兜轉轉才能到達終點。但重復多次之后,小鼠就能不犯錯誤地直接從起點跑到終點。也就是說,在多次重復之后,小鼠的大腦里儲存了關于這個迷宮路線的記憶。
在這之后,拉施里準備了兩組小鼠。其中一組在走迷宮之前已經被做了腦部創傷手術。這些小鼠需要經過更多次的練習才能記住迷宮的路線。另一組,則是在小鼠已經學會了如何走迷宮之后再做腦部創傷手術,這些小鼠的記憶似乎被破壞掉了,它們再走迷宮時會重復學習前的錯誤,就像第一次走那樣。

在這基礎上,拉施里發現小鼠失憶的程度與創傷的大小相關,而與創傷的位置無關。他由此認為,大腦皮質的所有部位對學習和記憶的貢獻是相同的。這個結論意味著記憶不是儲存在某個特定的位置,而是基于分布在整個皮質上的神經變化而成的。但是這畢竟是上世紀20年代的結論,拉施里的想法在今天看來是站不住腳的,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他所做的創傷面積本來就太大了,同時也不能排除小鼠根據視覺、氣味等線索找到食物的因素。但至少他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記憶并不像古代的人們以為的那樣玄妙,它終究還是一種生理現象,因此,操作記憶這種事情是有可能實現的。

海馬區
無獨有偶,在差不多同一時期,加拿大的神經外科醫生懷爾德·彭菲爾德有了一項意外的發現。他為了治療嚴重的癲癇患者,打算切除患者的一部分病變腦組織。在這個過程中,他為了確保切除的只是出了問題的神經元,采用微小的電流來刺激患者的大腦,并讓患者報告經歷的事情。他意外發現,當他刺激大腦某個特定區域的時候,患者回憶起了一些復雜事件的完整經過,這意味著這個區域對人的記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后來的科學家沿著這個方向深入研究,將這個區域叫做海馬區。
之后的各種研究結果顯示,記憶很有可能存在于特定腦細胞中,而這些細胞主要集中在腦中的小塊區域——海馬體和杏仁核,這已成為科學界的普遍共識。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