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日軍拼刺刀前退子彈純屬謠傳?

    在我國的民間傳說和一些影視作品中,侵華日軍在沖鋒肉搏的白刃戰中,有日軍嘩啦嘩啦退子彈的描寫場景。歷史果真是這樣嗎?

    我軍的史料中也確有日軍拼刺刀關保險的記述。中國人民解放軍百戰將星叢書--《吳效閔少將》中提到,八路軍386旅陳賡部,抗日戰爭中豫北金山寺一仗,刺 刀殺出威風。勇將楚大明的20團七連被旅里授予“刺刀見紅”錦旗一面。時任20團政治處主任的吳效閔在戰后對白刃血戰帶來巨大心靈撞擊的新戰士說:“日本 兵在戰斗技能上確有一套,他們實彈打的多,用咱們中國人當活靶,練殺人不眨眼!想想慘死在鬼子刺刀下的父老兄妹,你們回家后心里能好受嗎?

    咱抗日人的命就 是國家的魂,我死國生,雖死猶榮。你們細琢磨這句話。日本兵在戰場上也嚴守刺殺操典,要關上保險,顯示帝國的武士道。下次和鬼子拼刺刀,你先用槍撂倒幾 個,再給小鬼子來個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別和野獸講規矩。”

    侵華日軍打仗真的恪守“規矩”嗎?還是八路軍386旅20團,即陳賡旅楚大明團七連豫北金山寺作戰,一個日本軍官在白刃戰時,邊逃邊開槍,直到手槍子彈打完了,才掄起他的軍刀與八路軍格斗,最后被擊斃。

    在日軍《步兵操典草案》中,“突擊”時步槍“關保險”這一條,經戰斗檢驗后,在1940年定稿頒發的《步兵操典》中被刪除。而所謂日軍拼刺刀退子彈之說, 似無“條令”根據。據我所知,其由來是一本出版于60年代傳流很廣的抗日題材的優秀小說,其后還曾拍過電影和電視劇。由此,日軍拼刺刀退子彈流傳多年,以 致竟成“信史”。

    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同樣重視刺殺訓練

    1940年10月29日百團大戰后,八路軍冀西第一軍分區司令部在楊成武司令員簽發的《戰斗詳報》中指出:“敵擅長白刃戰,其體力、技術均較優。”又“關 于白刃戰在此戰斗中,從我軍進行的白刃戰看,損失較大,其原因是由于體力弱,技術不熟練和不夠頑強。除以機械體操增強體力、臂力外,為了提高白刃戰的技 術,還必須實行以下措施:整備防護用具,改良刺刀及建設軍區的制造工廠,改善保健給養,戰斗部隊和干部及全體指戰員每人要攜帶長刀一把,在進行白刃戰時長 刀最為有效。”

    《戰斗詳報》指出的“備防護用具”。即指對刺訓練的木槍與護具。據張知行先生撰寫的文史資料《西北軍的練兵特點》,馮玉祥部西北軍于上世紀20年代即從日 本引進對刺訓練的護具。1943年3月19日,陳賡大將在《隊務工作會議上的發言提綱》中對部隊刺殺訓練也強調著護具對刺。他說:“刺殺,必須以真槍在野 外不齊地形或山地練習刺殺,不能停留在基本教練上面,多注意著護具對刺,護具的籌備法(克服困難)。”

    我在著名攝影家沙飛拍攝的八路軍抗大二分校進行刺殺比賽的組圖中看到,當時八路軍已著護具進行訓練比賽。足見八路軍對刺殺,確切的說對刺訓練的重視。沙飛 這幅“躍刺”的照片,使我想起1963年我軍《步兵分隊投彈、刺殺、爆破、土工作業教材》中“后退反刺”的動作插圖。60年代中期,“大比武”時代我軍的 刺殺訓練極重視山地、村落、樹林、塹壕內的對刺應用技術。

    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的白刃戰也使日軍印象深刻。參加侵華作戰的柴田隆一等著的《陸軍經理部》一書對中國國民黨軍白刃戰有如下評價:

    《敵人訓練有素,特別是榮譽一師擅長白刃格斗》輕機槍手和步槍手交互沖鋒。七、八名象是專門投擲手榴彈的投彈手伴隨其后,一旦沖到距我約三十米的地方,就 跪到機槍手和步槍手的前面,一齊投擲手榴彈,干得相當漂亮。一旦突擊不成功,就在輕機槍的掩護下撤退。可是,我方沒有彈藥,只是眼巴巴地看著他們沖過來, 所以也許會被吃掉。

    在敵人的隊伍中掛著“榮譽一師”徽章的好像是什么特編部隊。后來聽說,這個師是從全軍選拔出來的,只在支那軍隊發動攻勢時使用,當處于守勢時,就保存在后 方。所以,它從來沒有打過敗仗。正是由于這一原因,仿佛他們充滿著必勝的信心。在投擲了一陣手榴彈之后,步槍手開始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沖鋒。敵人的部隊竟 能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沖鋒陷陣,這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始終擺著端槍的姿勢,這在所謂刺殺術上似乎屬于笨拙之列。而且,如果長時間格斗,只要日軍一用刺刀反 擊,他們馬上就撤退。不但不管怎么說,他們的行動令人吃驚。

    我曾見到1943年日軍大本營編印的《戰訓報》刊登長于軍刀斬劈和刺殺格斗教學訓練的日本陸軍戶山學校整理的一份《美英加軍隊白刃的觀察》。日軍認為步槍 刺殺格斗,英軍優、加拿大軍次之,美國兵“劣”。美、英、加刺殺防御巧妙,身長體強臂力大,即便單手突刺也相當有效。但動作遲鈍笨重,下半身(腰以下)力 量弱…

    由此,日軍戶山學校的報告中提出的對策建議日軍在軍隊教育上的注意事項中強調加強體操鍛煉,以增強突刺轉體的敏捷性,文中還強調指出《劍術教范》附錄一的 “接近格斗”即近身格斗,要求全體士兵都要會。翻閱日軍《劍術教范》近身格斗部分,從圖來看,日軍所謂“接近格斗”即我軍以往刺殺訓練中的槍托后踵的側擊 和彈倉擊。翻閱國民黨軍1948年翻印的《美式步兵教育》一書可知,美軍刺殺訓練也注意近距離格斗的槍托打擊,如直打、側打、沖打等。1943年的日軍提 倡的白刃訓練也是火力無法與優勢的美軍相比的無奈之舉。特別是太平洋戰爭中的逐島爭奪,日本一次次殊死的白刃肉搏,結果都是以積尸如山而告終。

    或許日本武士有佩短刀“肋差”的傳統,日軍不僅強調步槍刺殺訓練,還重視每一名士兵所佩的三○式刺刀近距離格斗的技術。日軍《劍術教范》中有所謂“短劍 術”簡略篇章,即士兵手持刺刀對刺刀的格斗。這使我想起我見過日本陸軍戶山學校格斗教材有“素手對銃劍”“短劍對銃劍”,即我軍謂之“徒手奪槍”的步兵格 斗動作。此外,時至1945年窮途末路的日本陸軍部還編印了,包括使用刺刀對付登陸美軍的手冊《國民抗戰必攜》,而僅看封面象是對付蘇聯軍隊。隨著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日軍的刺刀、教材以及其他武器裝備都成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抗日軍民的戰利品。

    對刀劍感興趣可加龍泉老沈師傅微信:LQLSSFB

    獲取更多知識可關注中華刀劍公眾號:zhonghuadaojian(中華刀劍全拼)

    • 發表于 2016-06-14 00:00
    • 閱讀 ( 81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