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作家咪蒙曾推送過一篇文章:“如何謀殺你的妻子”。文中提及董珊珊一案,妻子被“讓人有安全感的”丈夫家暴,最后致死;
或許很多小伙伴也還記得前段時間的新聞:“舉債20萬,照顧女友的他是真兇”。故事主人公劉鳳和曾經感動許多人,“舉債20萬,對植物人女友不離不棄”。然而在女友醒來后劇情發生大反轉,原來是因為小事被劉鳳和家暴毆打成植物人……
------------------------------------------------------
< 反家暴,說出來! >
作者 | 沐小沐
出生在80年代的親們一定對這樣一部電視劇還記憶猶新,那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劇中男主角安嘉和是一名當地小有名氣的醫生,日常生活出顯得溫文爾雅,待人也是非常客氣,但是在家中卻顯露出另外一幅嘴臉,將自己的妻子梅湘南打得慘不忍睹。第一次是意外,第二次是容忍,慢慢家暴就變成了常態,并且在這之后釀成了一出不可挽回的悲劇。

在這里小編不得不說,馮遠征馮sir塑造的安嘉和這個角色真實太深入人心了,榮登“網友最想掐死的十大影視角色之一”,同時也可見人們對于家暴的深惡痛覺。
家暴這個現象非常普遍,據世界銀行調查統計,20世紀全世界有25%-50%的婦女都曾受到過與其關系密切者的身體虐待。據資料統計,每年約40萬個解體的家庭中,25%緣于家庭暴力,而全國2.7億個家庭中,遭受過家庭暴力的婦女已高達30%。以上僅僅是官方數據,我相信真正遭受家暴危害的比例遠遠高于以上數字。
家暴危害身心
家暴是指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以毆打、捆綁、禁閉、殘害或者其它手段對家庭成員從身體、精神、性等方面進行傷害和摧殘的行為。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身體,使受害者身體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損害其身體健康和人格尊嚴。
家暴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覷,不僅會對個體造成身體上的危害,還有心靈上的創傷。而且一旦發生家暴行為,如果第一次沒有很好的處理,家暴行為會逐漸升級,最后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家庭暴力行為會嚴重侵犯受害者的人身權利,甚至危險到生命安全。
家暴會衍生出刑事案件。許多受害者在一次次家暴中忍氣吞聲,這種長期的負面刺激容易導致個體心理扭曲,容易采取法律禁止的手段,比如故意殺人時間。
家暴會影響子女的正常生活和成長。經常發生家庭暴力的家庭,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著嚴重的影響。特別是直接對孩子施暴時,更容易使孩子的情緒產生恐懼、焦慮、厭世的心理,輕者影響孩子的情緒,他們自卑、孤獨,影響學習和生活;嚴重者時,孩子們會離家出走、荒廢學業,甚至還走上犯罪的道路。
什么人容易家暴
家暴通常容易發生在情緒性高的人身上。他們容易焦慮、暴躁、發脾氣,當壓力無處宣泄的時候,他們很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癥狀輕微的可能是大吵大鬧、推搡、摔東西對家里人發泄,嚴重的會毆打伴侶、小孩。
家暴會遺傳
家暴會遺傳并不是指生物學上的遺傳,而是施暴者的子女從小處于一種受虐者的狀態,當其長大后有很大可能變成一名施虐者。
家暴多是后天習得的,根據墨菲定律(定律內容是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目睹了家庭暴力的人,以后越長大越不想成為施暴者,反而越有可能施暴。反觀很多發生家暴的家庭,如果施暴者的母親以前會被其父親家暴,目睹家暴行為的他認為這就是處理問題的方式。對親人發泄不滿、憤懣往往是最安全的途徑,吃定了對方不大會離開自己,這與“踢貓效應”(指人際間壞情緒的傳遞)有所契合。
記得曾看過一篇新聞,文章的最后,遭受虐待的母親說,“我的兒子好像也有家暴傾向。有一次,兒子和兒媳婦吵架,兒子就死死地拽住兒媳的頭發,兒子當時的神情,像極了年輕時的他爸爸。”
勇敢對家暴Say No
過去,在中國很多人認為家暴只是家庭內部的家務事,原因是另一半脾氣大了點。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寧拆一座橋,不拆一樁婚”,家暴過后,警察只能來勸一勸,家暴者再自我檢討一下,這件事便翻頁了。如果嚴重些,要么因為會受到對方的威脅而不敢做出反抗的舉動,或者會打著為兒女著想,讓他們有一個完整家的念頭而放棄反抗。所以,家暴就成了大家心中秘而不宣的一件事,家暴事件得到有效解決的比例并不高。
普大喜奔的好消息來了,2016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實施。家暴法案中詳細闡述了政府對于家暴行為的處理原則,預防方法、處理制度,并且表明被施暴者可以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以及施暴者按嚴重程度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從此,碰上家暴事件,處理的方式不再是口頭訓誡為主,而是真正可以依靠法律說話!
雖然,中國頒布了反家暴法,但是中國反家暴道路與國外相比,尤其是美國等發達國家,還有不少路要走,可是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未來對家暴事件的處理和預防措施肯定也會逐漸加強。
政府的努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們廣大老百姓改變自己的意識,要認清家暴是會成癮的,一時的縱容會成為未來的噩夢。遇到家暴事件要能夠勇敢站出來,對施暴者說“不”,防微杜漸,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關注我們:搜索微信號“大五人格”(ID:the_bigfive)
轉載文章請注明來源公眾號ID及作者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