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張鮮活純真的笑臉背后卻都是同類悲慘的故事

這些幸存者中也容易遺留永久性神經損害
孩子被忘記在車內被熱死悲劇頻發
入夏以來,國內媒體連續報道多起孩子被遺留在車內被熱死的悲劇。不僅國內,歷年來世界各地頻發這類事故。
以統計數據相對完整的美國為例,每年總有幾十個孩子成為這類事故的犧牲品,平均每9天發生一起。
今年入夏不久,又有13起這種悲劇發生。

車內溫室效應直接的罪魁
車內為什么特別容易熱死人?
原因很簡單,因為露天停放的汽車內是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陽光直射之下所謂的溫室效應可以使得車內溫度快速升高,短期內就可以達到發生災難性事故的高溫狀態。無論你是否具備這個知識,都值得反復提醒。
比如,在一項實驗中,在環境溫度僅有26.7°C情況下,停放在陽光直射地方的車內溫度,在2分鐘內就可以升高到使人感覺悶熱不適的34.6°C,10分鐘就可以達超過人體溫的37.2°C,20分鐘就升高到災害性的42.8°C,1小時可高達50.6°C,深色儀表板或座位溫度甚至可以達到82~93°C,足可以蒸熟雞蛋。





環境溫度越高,車內溫度升高越快。高溫情況下,10分鐘車內溫度就可以達到最高溫度的80%。
人處在這種高溫環境中,非常容易發生熱射病,即所謂的嚴重中暑而死亡。尤其是孩子,體溫調節能力尚未發育完善,特別成為這類事故的犧牲品。
車內熱死孩子的事實與誤區
人們對這類事故的認識存在系列誤區。主要包括:
1 熱死還是悶死?
國內媒體報道這類事故經常用“悶死”來表述事故原因。事實上,除非停車后車門窗密閉而發動機不熄火(通常為了開空調)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否則不會發生“悶死”人的事故。
因為即便門窗關閉,車底車內操縱裝置部位總會存在一些縫隙允許氧氣進入車內滿足人的呼吸所需。相反,由于溫室效應造成的車內高溫導致熱死人的事故卻是“輕而易舉”的。
2 開著車窗就不會發生這類事故
在高環境溫度下,即便開著車窗,車內溫度也會快速上升達災難性溫度。2001年7月,密西西比州海恩茲縣一名成年男子在停放在超市的停車場的自家汽車內睡了過去,雖然車窗是開著的,他仍然因熱射病而死亡。記住,這還是一位成年人。
3 只有夏天才會發生這種悲劇
雖然這類事故最常在夏季,但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文獻記載發生這種事故發生的最低環境是16°C,發生于你想不到的冬天。
4 只有長時間被留在車上才會發生事故
1999~2007年間發生在美國的231例被熱死的孩子中,被遺留在車內時間介于0.25~16小時,平均4.6小時。請記住,悲劇的發生僅僅需要短短的15分鐘。
5 最重要的誤區是:很多人自信,“我絕對不會做出這類蠢事”。無情的事實是,這類愚蠢會發生在任何人
發生這類事故人們通常會指責責任者最多的孩子的親生父母,缺乏愛心和責任心;人們又往往信誓旦旦堅信,這類事情絕對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然而,事實是,超過87%的孩子是被無意之中遺留在車內的。其中超過50%是被看管者不知不覺中忘記在車上。其次是由于疏忽,僅有少數是由于無知,不知道車內會發生這類事故而故意將孩子留在車內的。

令你最想不到的是超過65%的責任人是非常有責任人心、非常有愛心的自己孩子的父母。這些人中包括教師、牙科醫生、社會工作者、警察、護士、牧師、士兵,甚至還有火箭科學家。

或有人大感驚異:世界上還有比自己的孩子更重要的?居然有那么多人會將自己的孩子忘記在災難之地,任由被活活熱死?!
太不可思議了,為什么會這樣?
這正是今天我們將要重點介紹的:原因在于我們人類記憶系統存在的一個bug。
人類記憶系統的bug對大多數這類事故負責
我們每個人多曾經有過這類經驗:某日,隔壁小李對你說:“王二哥啊,你上班不是路經XX家書店嘛,麻煩你順便給我那本XX書給捎回來吧”。
你一路上叨念著生怕忘記了有負所托,路經書店時又想,現在買上還要帶到單位,不如下班回來時再買吧。
結果,經過一天忙碌,下班你就徑直回到家中,直到小王打電話問你要書,才一拍腦袋:“瞧我這豬腦,怎么把這茬忘得一干二凈了”。小李說,沒關系,明天給捎回來也不遲。
第二天出門時發誓在上班途中一定先把書買上。又一路念叨,直奔書店。然而,剛出門就被熱心張大媽攔住,她的一席話勾起你作為30多歲剩男的傷心事:“大王啊,你也老大不小了,對象處上沒?我家內侄女剛研究生畢業,人又長得俊,又有才,……哪天給你介紹介紹?”
嘚吧嘚、嘚吧嘚……,完了,你就又徑直上班去了,直到下班回到家中看到書架上書才記起小李書這茬。
你一定有過這種經歷,沒錯吧?
分析顯示,被無意中忘記在車內的孩子,往往就是“小李的那本書”。另一方面,你卻幾乎從來沒有忘記過上下班和上下班的路。
這又是為什么呢?
原來,人類的記憶可以分為多種類型,其中有一個分類可以分為前瞻性記憶和習慣性記憶。
習慣性記憶是指有關日常無意識自動執行行為的信息,比如,上下班、吃飯。這種記憶主要由腦基底節負責存儲和處理。
前瞻性記憶是指有關臨時規劃和在未來執行行動的信息,比如,給小李捎書。這種記憶由顳葉內側的海馬和腦額葉共同處理。

在實驗動物和人類功能磁共振掃描研究發現,人的這兩類記憶之間存在相互競爭抑制,而且涉及日常活動的習慣性記憶通常占有優勢地位,而涉及新任務的前瞻性記憶往往容易受到習慣性記憶和其他信息的干擾抑制。當然,因為專注于臨時任務而廢寢忘食也時有發生,卻并不經常。
研究發現,被無意中留在車內導致悲劇發生的往往是照看者改變了日常活動的情形下。比如,原本送孩子上幼兒園的任務是由孩子的媽媽完成。某日,孩子媽媽生病住院了,不得不改由孩子爸爸上班途中“拐個彎”臨時執行。原本有點郁悶忙碌的這位爸爸剛一出門接到上司的電話,指責他昨天的工作出現大的錯誤,并被大罵一通。最后,告訴他,盡快到辦公室去見這位上司。
結果,這位爸爸就把送孩子這事忘得一干二凈,徑直按照習慣性記憶驅車到了單位,將孩子留在車上自顧自上班去了。
就像這種情況,新的設定的前瞻性記憶相對于“刻在腦子”中的習慣性記憶要脆弱得多,很多因素都會對它形成干擾和抑制,比如正要執行一件臨時任務像接一個電話,還有像“分神”、壓力、睡眠剝奪(缺覺)等。
如何預防這種遺忘?
前瞻性記憶容易被干擾和“忘性大”的特征決定了這類遺忘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對于一些瑣事的以往不會造成多大影響,通常可以彌補和挽回。但是,在重要的時刻、重大事情上的這種遺忘,有時就會造成災難性事故,比如把自己心愛的孩子遺留在高溫下停放在烈日直曬、煉獄般的的車內。
那么如何預防這類遺忘呢?
首先,你必須認識這種遺忘,并承認這類遺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記憶系統的設定上的一種bug,而不僅僅是處于疏忽,這種事情會發生在包括你在內的任何人。
解決之道在于收起你盲目的自信,在重要事情上依賴制度、規章和提示,而不要過度信賴你的“好記性”。
具體到避免孩子被遺忘在車內事故,可行的措施包括:
1 學校和托幼機構建立和完善安全制度規章,相關人員加強完全意識,孩子上下車時施行點名制度,并仔細檢查車內每一個角落,尤其應該防止遺漏在車內睡著的孩子。這種工作不能交由單獨一個人來完成,而是建立通行工作人員之間相互提醒和監督執行的制度。
2 家長、學校或托幼機構,及孩子照顧者之間建立制度性聯系,無論哪一方一旦孩子沒有出現在本應出現的位置,必須第一時間相互聯系確認孩子的存在位置。
3 對于私家車應該設置兒童提醒裝置,無論是在車內儀表盤或者使用手機應用軟件。據說有的廠商已經開發這類提醒裝置。

4 家長或者其他照看者也可以使用自己的“笨辦法”,比如在車內常規放置一個毛絨玩具或其他與孩子相關的物件,當孩子被放置在后座上時,將這個物件置于駕駛室醒目的位置,以提醒你孩子在車上,切切不可遺忘。
總之,你必須認識到把孩子留在車上這類愚蠢至極的事會發生在任何人,包括你在內。正如俗話所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要盲目自信于你的“超強的記憶能力”,而應該更多信賴制度和提醒設置。
擴展閱讀:
春天汽車內也能“熱死”人?
http://zhidao.baidu.com/daily/view?id=4149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