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當你在看日出,而我卻在看塔吊

    “文理聯合大作戰” 小引

    在中國,那場互斥“文傻”、“理呆”的大戰已經撕了多少年?

    高中分科,大學分專業,社會分工作,在出身人文與出身理工的人群之間,這道隔閡往往不減反增。“理工男”、“文藝女”的區分早已超出求職圈,進入要命的婚戀界,成為最常見的社會刻板印象。接踵而來就是更刻板的“綠茶婊”、“程序猿”、“蓮花圣母”、“摳腳大漢”……

    于是有人說,要熔斷隔閡,“用愛科普”,不只有科學原理,還要有科學文化!于是這幾年,極客當道,知者為王,在飯局上聊科學冷知識,可比聊文藝理論受歡迎多了。然而,作為一枚有心陰陽雙修的高端理工男(或女),你碰沒碰到過下述情況呢?

    你說:“陳綺貞的唱片講到那頭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它的叫聲是52赫茲,別的鯨魚都聽不見。”

    他們說:“對不起,我們很少聽流行音樂。

    你說:“諾蘭的電影還是有很多硬傷,永恒號太空船的燃料箱太小了。”

    他們說:“對不起,我們從來不看好萊塢大片。

    你說:“劉慈欣的小說中那個像彈琴一樣彈奏星星的設定真是非常優美。”

    他們說:“對不起,我們實在沒讀下去,文筆太差了,‘像一只巨手’這個比喻他要重復用多少遍啊!”

    “裝!裝!裝!”你在心里罵著,卻只得屈從于文化分層,聽他們繼續聊他們的司機隊:斯特拉文斯基、塔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

    面對高端文藝女(男),要想沖破分層,打通文理,成功逆襲,只有深入敵后,讓他們腹背受敵,文不傻,理不呆,讓那些善裝者心服口服。

    這就是我們的“文理聯合大作戰”系列。我們將從嚴肅音樂(古典、爵士、實驗)、純文學(經典小說、現代詩)、藝術電影、美術史(架上、裝置、觀念)等相對高端的文化產品中,擷取與科技息息相關的細節,發掘話題,增加談資,讓社交場合的文理沖突變得融洽一點。

    7月4日,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患癌離世,我們就從他聊起,八一八藝術電影名導們氣吞山河的科技心,其中包括:阿巴斯的塔吊、安哲羅普洛斯的斗輪挖掘機、安東尼奧尼的射電望遠鏡、侯麥的綠光。

    阿巴斯的塔吊

    純藝術電影是什么?很難定義,不妨這樣說:面對其愛好者,聊007、蝙蝠俠、斯皮爾伯格,肯定沒戲;聊巖井俊二、姜文、昆汀·塔倫蒂諾,還是夠嗆;商業片和文藝片的粗率二分,根本不作數。他們不屑于豆瓣和IMDB的排行榜,讀的是法國《電影手冊(Cahiers du Cinema)》和英國《視與聽(Sight & Sound)》雜志,看的是“標準收藏(The CriterionCollection)”,心中的大師譜系包括奧森·威爾斯、伯格曼、布列松、費里尼、戈達爾、小津安二郎、侯孝賢、錫蘭……

    阿巴斯肯定是繞不過的里程碑。這位伊朗新浪潮的翹楚,引領中東電影殺入國際視野,斬獎無數,被黑澤明怒贊過,被張藝謀模仿過,愛好者們會夸贊他對長鏡頭、自然光、非職業演員的運用,以及他對兒童的溫情、對災難(1990年伊朗地震)的關切、對生死的拷問。還記得他捧回金棕櫚獎《櫻桃的滋味》中,那個開路虎住豪宅卻執著于自殺的男人,是怎樣靜靜眺望人生最后的一次日落(見圖1)?

    (圖1:《櫻桃的滋味》第85分鐘截圖)

    而當你了解得更多一點,你就可以出手了。

    “這可不是普通的日落,注意那架塔吊,還在轉呢。”你可以這樣開場,“阿巴斯表面寫實,但其實常用科技和工業意象作為發力點。”除了塔吊,他還用過水泥塔、卷揚機、魚骨天線、風力發電站……

    這些高大的塔吊又是怎么搭起來的呢?

    這是最常見的飯局問題之一。吊裝一架塔吊,顯然不能使用另一架,因為第二架還需用第三架,吊來吊去,無窮匱也。

    簡單說,塔吊是自己把自己搭起來的。高大的塔身由一個個普通節,外加一個爬升節組成,其搭建過程如下:

    一,裝好底架和第一個普通節。

    二,用普通起重機吊起塔吊的吊臂,裝在第一個普通節上(見圖2)。這時塔吊還很矮。

    三,在這個普通節外,套上爬升節(見圖2)。爬升節中有液壓千斤頂,抵在該普通節上,把吊臂頂起來一個普通節高的空檔(見圖3)。

    四,用塔吊自己的吊臂吊起一個新的普通節,平移塞入空檔,裝好(見圖4),重復步驟三。

    (圖2)

    (圖3)

    (圖4)

    塔吊就這樣一節節爬升,長高,自嗨,最后成就了影史上最滌蕩心靈的一次日落。

    安哲羅普洛斯的斗輪挖掘機

    純藝術電影里,還有比塔吊更磅礴的科技和工業意象嗎?

    當然有,看看這個大妖孽!

    (圖5:《霧中風景》第71分鐘截圖)

    希臘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捧回銀獅獎《霧中風景》中,一對小姐弟被它嚇得落荒而逃,那象征了他們漫漫尋父途中一次驚心動魄的成長。

    類似的大家伙,其實也曾現身《阿凡達》和《饑餓游戲2》,還曾借著《幽靈騎士2》的特效渾身噴火,一通亂砍亂伐。不過愛好者們會說:“安哲羅普洛斯營造的語境憂郁深邃,迥異于大片的傻爽,大機器也就從漫畫式的道具,升華為詩意澎湃的意象。”

    這時,你就可以說:“你們知道這種大機器到底是什么嗎?”

    它是一種巨型多斗輪挖掘機。同類的明星,是以大炮著稱的德國克虜伯(Krupp)公司制造的“Bagger 288”,有200多米長,近100米高,比擎天柱和威震天加在一起還兇悍(見圖6)。那個可怕的圓輪直徑20多米,有18個斗,像強牙利齒,一天可以挖24萬噸煤或表土,相當于把整個足球場挖成30米深的坑(見圖7)。

    (圖6)

    (圖7)

    有趣的是,這頭巨獸還曾以每天1公里的均速,爬過高速公路,跨過艾爾夫特(Erft)河,招搖過市,換地兒挖煤,引無數路人競瞻仰(見圖8)。這比把它拆散了運過去要便宜得多。

    (圖8)

    除了歷史際遇、民族命運、文明起源,安哲羅普洛斯看來也深深思考過這個問題:進口挖掘機哪家強?

    安東尼奧尼的射電望遠鏡

    終于輪到我們最熟悉的領域和最鐘愛的導演。

    比起與他一時瑜亮的費里尼,意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更關注“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城市與中產階級,也就不可避免地動用更多科技意象。愛好者們會援引《夜》中電線桿、《放大》中的螺旋槳、《蝕》中名垂青史的七分鐘蒙太奇:天線、腳手架、建筑廢料、空洞的街道和樓群……

    而集大成者,自然是他的第一部彩色長片,捧回金獅獎《紅色沙漠》:噴火的石化廠、恐怖的黃煙云、積鐵機器人、玻璃球皿、工業殘渣、蒼涼的大冷卻塔,以及行走其間的絕世名伶莫尼卡·維蒂。這不是淺薄的廢土求生環保片,而是每個現代人的孤獨、疏離、存在主義焦慮……

    “是啊是啊。”你可以這樣打斷他們,“還有大型射電望遠鏡(見圖9)。”

    (圖9:《紅色沙漠》第34分鐘截圖)

    注意下面這次對話:維蒂仰首問:“這些是做什么的?”工人回答:“這是一架用來聽星星的射電望遠鏡。”

    (圖10:《紅色沙漠》第36分鐘截圖)

    (圖11:《紅色沙漠》第36分鐘截圖)

    工人的解釋很準確。光學望遠鏡探測天體發射的可見光波,像眼睛、像鏡子,是用來“看”的;射電望遠鏡探測天體發射的無線電波,像耳朵、像天線,是用來“聽”的。

    射電鏡的主流形象是潔白的大拋物面,不過怪模怪樣也多得很(見《奇形怪狀的天文望遠鏡觀光指南》):最近恐遭關閉的美國阿雷西博(Arecibo)望遠鏡以及引起舉國歡騰的貴州FAST,都是坐滿整個山谷的大球面鏡,還有帶形的、螺旋的、大喇叭狀的、天線陣列的……

    而《紅色沙漠》中這一座,堪稱怪中之怪。

    它叫作“北方十字(The Northern Cross)”,現屬于意大利梅迪奇納射電天文臺,1967年才竣工。這就更有意思了,注意電影的上映時間:1964年。——鏡頭里的望遠鏡,竟是正在修建中!那只是東西向的大型天線的雛形,南北向的天線組還沒開工,最后兩者合一,才是完整的北方十字(見圖12、圖13)。

    (圖12)

    (圖13)

    東西向的大天線顯然更為古怪,因為射電鏡通常要有一個聚焦無線電波用的反射曲面,可它卻是25座13層樓高的拱臂架,列成564米的一行,看上去更像一排巨大的起重機。反射曲面在哪兒呢?

    需要離近才能看到,原來在拱臂之間,密集鋪設著大量平行鋼索,間距不超過2厘米(見圖14)。

    (圖14)

    拱臂有弧度,連排起來,密集鋼索鋪設的面也就形成了反射曲面,將入射的無線電波匯聚在拱臂更上方的那條長長的焦線上(見圖15)。

    (圖15)

    在焦線中,藏著1536個等距排開的偶極天線(見圖16),用來采集聚焦的信號。信號經過復雜的整合與處理,最終成為可用的天文數據。

    (圖16)

    注意拱臂在電影截圖與日常照片中的不同:這個大天線可以轉動,但只能在這一個角度上俯仰,無法像很多射電鏡那樣左顧右盼。因此,它只能觀測掠過這條子午線的天體,從科學目標上講,屬于有特殊用途的“中天射電望遠鏡”。

    侯麥的綠光

    以上三位電影大師動用的都是科技和工業設備,下面這位則講到一個科學現象,甚至還讓人物解釋了原理。

    法國電影大師侯麥是《電影手冊》一輩名導中的大器晚成者。他拍過三個頗具野心系列:《四季的故事》、《六個道德故事》,以及《喜劇與諺語》(共六部)。捧回金獅獎的《綠光》是后者中的第五部,而所謂“諺語”,正來自標題中的光學現象:綠光。

    女主角的長假因為單身變得無以排遣,她四處游蕩,偶爾聽幾位老人談起綠光:萬里無云的海灘上,太陽落入地平線時,在最后一瞬現出一道淡綠的光芒,美,但稍縱即逝。他們鐘愛科幻文學大師凡爾納那個廣為流傳的說法:“當你看見綠光,就能洞悉自己與他人的情感。”

    愛好者們會斷定凡爾納童話般的同名小說正是侯麥這部電影的核心:兩個女主角都單純得像灰姑娘或白雪公主,在人世辛苦追尋著愛。但這又絕非狗血言情片,侯麥紀錄片式的攝影與即興臺詞不會引導觀眾陷入做作的情感模式,而是直視真相。

    他們甚至會搶你一步,說起綠光的成因,全是片中的現成臺詞:

    “陽光在大氣中折射。太陽越靠近地平線,折射越明顯。當太陽碰到地平線時,其實已經落到地平線下,整個太陽卻顯得有點上揚,大約半度左右,那是綠光的第一個成因。

    “其次則是因為還有色散。就像三棱鏡,光線通過后會產生光譜,有紅、黃、綠、藍、紫,彎曲角度最大的是藍色,但藍色和紫色最微弱,能清楚看到的是黃色和綠色。所以當太陽落下,日輪微微上揚,但藍色和綠色比紅色要高,所以當日輪落入地平線,最后一道余暉是綠色的。”

    他們說的大致不錯,于是你可以翻出兩張比電影結尾更漂亮的綠光全過程圖:一張來自舊金山(見圖17),一張來自桑塔·克魯茲(見圖18)——讓科技與文藝握手言歡。

    (圖17)

    (圖18)


    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銀河路16號團隊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 發表于 2016-07-13 00:00
    • 閱讀 ( 818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