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等待妻子出門的時候,你感覺仿佛過了半個鐘頭,回頭一看,卻不過五分鐘的事情;而在欣賞一場精彩的電影或球賽時,兩個鐘頭卻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我們的大腦里仿佛一直有個時鐘,卻未必時時準確運轉。像小林泰三所著的科幻小說《醉步男》,講的就是一個認知時間和實際時間有偏差的故事。
大概從人類誕生的那天起,“計算時間”就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人類的計時工具從影子開始,到沙子,到水流,一直到現在的原子鐘和電子鐘,精度不斷提高。但不管計時器多么準確,人們對于主觀的時間感知其實一直是扭曲的。英國心理學家韋爾登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制作了比實際時間快一點和慢一點的滴答聲,然后先后拿給實驗的參與者聽。結果發現,聽過快速滴答聲的參與者會把時間估計得更長,聽過慢速滴答聲的參與者則把時間估計得更短。這就好像他們心里也有一塊表,被這些改造后的滴答聲影響了走動的速度。
這個實驗方法實際上應用的是時間知覺理論中一個經典的理論,叫做起搏器-累加器模型。這個理論認為,我們的大腦內部有一個起搏器,會穩定地發出脈沖,就像我們體內的時鐘記錄著時間的流逝。隨后,我們的大腦會收集起搏器發出的脈沖,進入累加器,然后把脈沖的數量和我們大腦中的時間信息比較。比如當外界時間過去一分鐘時,我們的大腦產生了五十次脈沖,那么我們的大腦就會把五十次脈沖的時間等同于一分鐘。那么以后當大腦產生了五十次脈沖時我們就知道,外界的時間過了一分鐘。

因此,我們對時間的感受會受到注意力的影響。要知道,注意力從本質上是一種認知資源,它是有限的。當我們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事物時,我們可能會覺得時間飛逝,當我們百無聊賴時,就會覺得度日如年。比如說,當我們在約會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約會的對象身上,那么在這過程中,我們的起搏器就會因為分配到的認知資源有限,產生的脈沖比實際要少。比如說原本一分鐘內可以產生五十次脈沖的,結果由于資源被占用,最后只產生了二十五次,于是當大腦把累加器里的脈沖和記憶相比較時,我們感覺到的時間只是相當于平時的半分鐘,比實際時間要短。于是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產生“時間過得真快”的感覺。
反過來,當我們身處一個非常無聊的狀況下時,由于周圍沒有什么值得投入注意力的,這個時候閑置的資源就有一部分分配到起搏器上,原本一分鐘內五十次的脈沖,現在可能上升到一百次,這樣一來,我們感受到的時間就比實際時間長了整整一倍。
因此,我們對時間的感知也會受到年齡等生理因素的影響。當我們還小的時候,我們生活節奏比較慢,同時好奇心又比較強,我們常常會花大量的注意力觀察外部的世界,因此我們頭腦里的時間信息就很多,累加器里的信息非常豐富。所以小孩子常常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并且很難忍受無所事事的狀態。然而,當我們長大之后,我們對外的觀察就會減少,大量的認知資源被繁瑣的工作、生活調用,于是我們會覺得時間過得飛快。到了老年階段,由于大腦溫度、新陳代謝率的不同,認知資源的總額逐步減少,對時間的感知又會與年輕人存在不同了。當然,這并不是一種衰退,更應該看作成一種適應性的變化,是我們的大腦做出了選擇,來配合老年人與之前不同的生活節奏和生活方式。
然而,起搏器-累加器模型雖然足以解釋大多數的現象,但也存在著難以解答的問題,比如“超憶癥”。這部分患者可以記住生活中的所有細節,但是發生在前一秒或者十年前的事情,對于他們來說區別不是很大。他們只能通過其他側面的記憶來推理和分辨,而不是能直接依賴自己對時間線的感知。在這種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對時間知覺的了解終究還是太少。在這條道路上,人類還要繼續探索,繼續前行。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