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唐朝還是同時代的歐洲及西亞,昂貴的全具裝騎兵數量都是較少的,當時歐洲與西亞能夠呈一定規模長期保持全具裝精銳騎兵編制的國家,也僅有東羅馬帝國(拜占庭)與薩珊帝國,此外就是之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
不過即使是這樣擅長與習慣使用全具裝騎兵的國家,諸如全盛時期的10-11世紀拜占庭帝國,他們的“突騎兵”數量也遠大于全具裝騎兵。當時拜占庭騎兵是一個騎兵軍陣擁有6000多名騎兵,其中5500名“突騎兵”,具裝的超重裝騎兵是504人,僅是普通重騎兵十分之一左右。同時代大部分西歐國家,諸如法蘭克或是哥特人,他們的重裝騎兵幾乎都是馬匹完全不披掛鎧甲的(不算個別精英人員或高階的軍事指揮者)。但在編制中,他們仍計算為重騎兵。
那么,7世紀早期的唐騎兵盔甲在同時代是否能算是“重裝”呢?
我們再來看唐騎兵的裝備。如前面章節所說,在14世紀歐洲水力落錘鍛造技術出現之前,中國的鍛造技術還是具有較高水準的。唐六典卷十六記載,“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細鱗甲、四曰文山甲、五曰烏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絹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鎖子甲、十有三曰馬甲。今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鎚、鎖子皆鐵甲也。”
唐軍的盔甲中最主要的是金屬扎甲,部分在胸前、背后有大型或小型的圓形或橢圓形銅質或鐵質甲板,從當時的世界標準來看,則是標準的重型鎧甲。唐初期這些加裝甲板的扎甲,還沒有像唐中期時代完全形成自己的風格,士兵腹部也如胸前一樣加裝圓型護具,但比起南北朝時期和隋朝,還是有所改進。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編綴金屬扎甲甲片的甲裙要更大,為騎手大腿部分提供更好的保護。在唐代盔甲的資料中,胸前擁有較大護心鏡的造型往往出于雕塑,而胸前護心鏡較小,但扎甲甲片重疊交替并覆蓋全身的盔甲,往往來自壁畫。現代認為后者的實際作戰裝備數量在唐軍中更高些。

很多唐軍的重裝士兵,也披掛沒有護心鏡的金屬扎甲。唐朝7世紀左右,是中國金屬扎甲發展的一個高峰,寬闊交疊的金屬甲片覆蓋全身,提供了完備而良好的防護,同時期突厥人或中亞草原民族也開始流行這一樣式。唐軍扎甲有巨大的軟甲護頸,護頸被稱作頓項,大得足以把前面的喉嚨完全包裹,護住了嘴至鎖骨的完全部分。但唐軍中似乎鎖子甲的成分并不高,不像拜占庭或薩珊的精英騎兵那樣給予頸部硬甲(諸如鎖甲)的保護。
當然,波斯薩珊帝國在護頸的保護上更極致,部分軍事精英人員還加裝了鐵面具保護臉部。但我們也要看到,由于制度問題,薩珊帝國的貴族武士與平民士兵的裝備差距極大,平民士兵往往無甲或披輕甲,完善的護頸防護和鐵面具僅是極少數高級軍事人員甚至將領的裝備。而唐軍寬大的護頸則應用于普通衛士(當然是裝備良好的軍隊),最著名的是在壁畫記錄上出現,比如在唐初公元643年“長樂公主墓儀衛圖”上。
唐代重扎甲除了胸腿重點防護外,作為頭盔的兜鍪、護頸的巨大護項,作為肩甲的披膊、保護前臂的護臂,都非常齊全。這樣的盔甲在和同時代歐洲、西亞、中亞相比也算是擁有相當強的防護力。同時代西方法蘭克騎兵一般也是一層重型的鱗甲或鎖子甲。就連以防護見長的普通拜占庭重騎兵(也就是突騎兵),基本上也就是一層重型扎甲或鎖甲。當然,比起穿著鎖甲內襯,外部加掛重型扎甲或鱗甲,擁有兩層防護的拜占庭帝國具裝重騎兵或是波斯薩珊王朝具裝重騎兵,唐軍的盔甲略遜,但也不失為擁有良好、全面的防護。

這里就不以10世紀-11世紀初的拜占庭具裝騎兵為例,拜占庭超重裝騎兵這個時代已經發展至三層甲,最外層還有一層可脫卸的棉甲,同時頭盔的鏈甲護頸也采用多層鏈甲,數層鏈甲護頸披掛繞至前方加強多層防護,只露出雙眼,可謂達到了板甲時代之前“高度重裝”的極限。但那時與唐代差了300-400年,這樣對比對唐初騎兵就有失公允了。并且當時正是中國是宋金時代——中國重裝騎士的另一個高峰時代。
有不少人對于“歐洲重甲騎兵”的印象則是14世紀水力落錘鍛造技術在西歐普及后,在14世紀—16世紀穿著全身板甲,甚至戰馬也披掛全身板甲馬具,腋下夾著重型騎槍的重裝騎兵。以法國國王組建、以城市紳士為核心的精英騎士部隊“敕令騎士”成為那個時代重騎兵的代表。不過火器時代已經來臨。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文章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長按左邊字母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