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是最具有歐洲中世紀特色的建筑物,中世紀的歐洲是一片充滿沖突、搶劫、對抗和殺戮的蠻荒之地。在這種混亂中,人們需要躲避戰亂風暴的港灣,抵抗強敵進攻的工具,維護一方樂土安寧的利器。于是,城堡應運而生。它們遍布歐洲各地,無論在崇山峻嶺或激流險灘,還是在密林深處或交通要道,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
造成城堡林立的根本原因是,歐洲大部分地區在中世紀缺乏強大的中央集權,政治上長期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因此,社會沖突在各個層次上不斷發生。貴族們為了維護和擴大自身利益必須尚武習武。眾多的騎士和貴族不僅要面對內部的武力競爭,而且要對付來自人民的反抗。因此,城堡就是暴力充斥社會生活的縮影,也是貴族騎士階層軍事化的結果。
那時,建立城堡是戰爭中最可靠的防御方式,至少弱小的一方可以退守城堡。由于軍事技術的落后,城堡成為最安全的防御手段。以土石材料為主的城堡足以抵擋住騎兵的快速攻擊,將突襲式的速決戰轉化為消耗戰。所以,城堡的目的不是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而是化解敵人的攻擊,特別是中世紀的歐洲,各級領主將維護領地人身財產安全作為核心任務,使城堡進入了黃金時代。
當時,誰擁有城堡,誰就是該領地的主人,其社會地位和家族的產業就能夠得到保障。講到英國的城堡,我們又不得不提到那位征服者威廉。

當1006 年諾曼征服成功之后,威廉立刻開始大興土木,修筑法國式城堡,以壓服盎格魯- 撒克遜人的反抗。當地居民被大量征用來修筑城堡。每 9 個農民中要有1 人服勞役,參與修筑工事,并將自己收獲的1/3 作為軍需。其他8 人則有義務為服勞役者無償耕種和收獲莊稼。
按《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的說法,諾曼人“在所有的土地上廣泛修筑城堡并壓迫窮人”。換個角度說,這些城堡的功用有些類似抗日戰爭時鬼子的炮樓。諾曼年代記作家維塔里斯記載,1066年時的整個英格蘭,大約有6 個軍事建筑可稱為城堡:1 個在靠近東海岸的埃塞克斯,3 個在威爾士邊界,1 個在靠近海峽的阿倫德爾,最后1 個是由愛德華的后代,也是被征服者威廉擊敗的哈羅德國王在多佛爾建造的。它們大都是土木建筑。到12 世紀初,英格蘭的城堡已發展到500 多個,而且大多是石制結構。鐵甲衣的真正主角,羅徹斯特城堡城堡也始建于那個時代。
雖然盎格魯-撒克遜人在眾多城堡的威懾下變得馴良了,但城堡也開始顯示它的另一面——城堡作為不可挑戰的地方權利中心,侵蝕了諾曼人的忠誠,他們拋開封建義務,宣布自己在小領地擁有的權利。諾曼貴族們的不忠、叛亂與國王的鎮壓,從這些城堡修筑好的第一天就開始了。第一次男爵戰爭中的羅徹斯特城堡圍攻戰,成為這種沖突的集中體現。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文章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