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們的大腦只有2.7公斤,擁有的腦細胞約140億~150億個,有研究統計認為,98.5%的細胞是處于休眠狀態,只有1% 參加大腦的功能活動,并且正常人腦潛能只用了不到5%,另外的95%的大腦潛能尚待開發與利用。那么,幾千年來人類的大腦潛能有沒有進步?或是大腦潛能開發這種說法本身就是未經證實的錯誤言論?

電影《永無止境》海報,圖片來自網絡
“藥不能停”,腦潛力無止境
有一位叫做埃迪·莫拉的作家,因為創作瓶頸而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在老朋友的幫助下,他嘗試了一種新開發的特殊藥物,于是身體潛能被激發出來,用少得可憐的資金橫掃華爾街,連本帶利賺了數百萬美元。
然而,這一切只是電影《永無止境》里的情節。
影片中,主人公埃迪因為藥物的原因,具備了超高的智慧,仿佛大腦的每一個神經元都散發著光芒,那些見過他的人都迷戀他無與倫比的魅力。電影上映后獲得一系列好評,并被稱作是“尊重觀眾智商的電影”。
在收獲觀眾口碑的同時,人們不禁也產生疑問:人的大腦開發究竟利用了多少?藥物能否促進大腦潛能開發?我們的大腦能像埃迪那樣具有超能力嗎?
“記憶痕跡”實驗之謬傳
讓我們試圖從理性和科學的角度來揭開這些謎團。
1922年,美國心理學家卡爾·拉什里提出了大腦功能的等勢原理和總體活動原理,他最早嘗試從大腦區域化的觀點探究學習神經生理基礎,而后被譽為神經心理學之父。卡爾首先提出關于人腦“記憶痕跡”的假象概念,然后設計了一系列白鼠實驗,來驗證大腦的儲存記憶能力和大腦利用率。
實驗過程中,他先訓練白鼠鉆迷宮找食物,然后切掉小鼠的一部分腦皮層,再對比小鼠鉆迷宮的效果。如果大腦存在“記憶痕跡”,并且恰好在某次實驗中被切除,那么白鼠就會迷路。多次實驗后,卡爾發現了一個腦區,對白鼠走迷宮的效率影響最大,并且在這個區里細分下去,切在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切除的比例——切得越多,白鼠就越容易迷路。于是,卡爾認為“記憶痕跡”就在這個區域里。而且,就算切掉一半,白鼠依然能正常活著,這說明白鼠對于腦區的利用率非常低。
這個結論在當時來看是非常新鮮的,并且獲得很多人支持,于是一傳十十傳百,就變成了“人腦利用率不足5%”這種說法。

“海馬體”與持續活躍的神經元
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漸漸知道了負責顯式記憶的區域,根本不在卡爾切的那塊大腦上。而是在一個叫做“海馬體”的,很小很小的一個腦結構中,對我們看、聽、說、運動、思考甚至睡覺來進行整體控制。一般常人的大腦通常不到2.7斤重,大腦的大部分能量消耗主要用于數億神經元之間相互聯系時的快速放電,正是這樣的神經放電和聯系產生了所有的大腦高級功能。
實際上,一個普通的人,閉眼狀態下盡量不想事情的時候,他的腦子也是整體上高速運轉的。科學作家羅比內·博伊德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盡管在任何時刻大腦的所有區域都不是在同時放電的,但大腦研究者們利用成像技術發現,大腦和身體肌肉一樣,大部分都是24小時內持續活動的。即使在睡眠中,一些腦區例如控制高級思考和自我認知能力的額皮質,或者幫助人類感知四周的體感區域,都是活躍的。
那么卡爾·拉什里找到的那個腦區是干什么的呢?
在當代神經生物學術語里,人們管這個區域叫做初級視覺皮層——是負責“看”的腦區。如果這里有一塊受損,我們視野里就會相應地產生一塊盲點。受損區域越大,盲點的尺寸也就越大。也就是說,卡爾切得越多,可憐的白鼠的視野范圍就越小,當然鉆迷宮也就越慢。用這樣的實驗,來驗證5%的利用率,可謂謬之千里。但是由于其存在巨大的商業價值,不少商家借此推銷促進大腦利用率的藥品,所以5%、10%大腦利用率的說法經久不衰。而人們對大腦開發率的想象便被融入到類似《永無止境》、《超體》的電影中,既被曲折離奇的情節著迷,也被其中的大腦開發無限潛能所誤導。
科學探索,永無止境
未來的人類大腦會是怎樣的呢?
伴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未來人類或許將具有假肢身體,或者建立一個計算機類型的大腦系統。就像科學家博伊德所說,“并不是我們只使用了大腦的百分之十,只不過是這個大腦如何運作的不解之謎,我們僅僅解開了百分之十而已。”
編輯:紀阿黎
(專家:劉亨巧,碩士研究生,電影理論教育研究科普專家,曾在《知識就是力量》、《科研》等雜志發表過數篇文章,本文由科普中國微平臺原創首發)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