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中年人頻發猝死的“最大殺手”是什么?

    10月6日凌晨3時左右,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因心梗不幸去世,享年41歲。作為一個新興行業,互聯網醫療行業創業者要面臨打破傳統醫療行業壁壘、同業競爭對手、資本運作等多方的壓力。張銳曾坦言,2012年春雨醫生B輪融資的時候,是他最難熬的兩個月,“常常失眠,半夜兩三點給人發郵件,探討產品設計或者商業模式。一大早,又跑到各大投資現場,唾沫橫飛地跟人闡述春雨的商業價值。”

    媒體人的英年早逝已經不是罕見的事情了:

    2016年5月3日,年僅41歲的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江俊逝世。

    2016年5月3日中午,年僅42歲的《綿陽日報》編委會編輯中心主任任杰女士在睡夢中突然離世。

    2016年6月14日,年僅42歲的云南《春城晚報》總編輯杜少凌晨,突然出現呼吸不正常經搶救無效猝然去世。

    2016年6月29日,34歲天涯副主編金波突然猝死。

    2016年7月23日凌晨,47歲的《青島早報》體育部主任馬洪文突發心梗,經過醫院兩個小時的全力搶救,最終與世長辭。


    媒體人頻發猝死,原因是這樣的:

    僅2016年就有6位媒體人發生猝死了,那么,為什么媒體人頻發猝死呢?

    從媒體人的工作性質看,他們隨時處于待命狀態,每天承受著“搶新聞”、“搶獨家”的緊迫感,甚至沒有日夜,沒有周末,他們的快節奏工作、要承受極大的工作壓力,據中科院心理所調查的結果顯示:有80%的新聞從業者感覺平時工作壓力比較大;有40%的人處于中度壓力狀態,只有10%左右的人是處于輕松狀態。他們由于長期處在緊張的工作環境中,飲食不規律,睡眠不足、身體常常處在透支中,這些都是不良的生活方式,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下,可使人體進入亞健康狀態,而產生疲勞、睡眠不足、焦慮、情緒緊張等,最后導致猝死的發生。

    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因為缺乏鍛煉和運動而肥胖;因為生活不規律而神經紊亂;因為飲食不科學和壓力大而罹患高血壓;因為高脂飲食而高血脂;因為熬夜而普遍性選擇抽煙;因為應酬而大量飲酒……


    現在心臟病頻襲中年人,why?

    有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人數超過100萬,在心肌梗死患者中50歲以下的約占40%。以前人們認為,心臟病應該多發于老年人,為什么現在心臟病頻襲中年人呢?

    其實,心臟病在臨床上分為好多種類,現在最常見就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我們簡稱為冠心病,它是因為血管硬化,管腔狹窄,引起血流受阻,使得心臟供血減少,使心肌缺氧,在疲勞、激動、寒冷或精神緊張等誘因的作用下,發生胸骨后或心前區的壓榨性疼痛,伴有心慌、胸悶、心悸、氣短、呼吸困難等表現,嚴重的可以出現心肌梗死和猝死,因此,心梗和猝死是冠心病的最嚴重的后果,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救治,隨時可以危及生命。

    科學研究發現,心肌缺血、心肌病、心臟瓣膜病變和心律失常都可以導致猝死的發生。但冠心病導致的急性心肌缺血是心臟性猝死的最常見的原因,尸檢研究發現,約80%的心臟性猝死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冠狀動脈狹窄,三分之二以上的有2支或以上的冠狀動脈病變,由于冠狀動脈的缺血,而導致心肌的梗死。在心肌梗死后,還可出現左心功能下降或嚴重的心律失常,這些都是導致心臟性猝死的原因。

    中年人猝死頻發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年人承受著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較大,加重了心臟的負擔;另一方面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酗酒、熬夜,以及疲勞、激動等,加上中年肥胖、不注意鍛煉、控制和治療高血壓等疾病。

    中年人猝死頻發還有一個解剖結構上的原因,就是當發生心梗后,來不及建立側支循環。我們知道,在人體心臟的冠狀動脈及其分支之間,存在著許多“潛在的管道”,稱為側支或吻合支,在正常情況下,這些“潛在的管道”是閉合的,不參與冠狀動脈的循環,只有當冠狀動脈主干發生病變,導致管腔狹窄或阻塞,管腔壓力增高后,“潛在的管道”的兩端出現壓力差時,或因缺氧等強的刺激出現時,這些“潛在的管道”才開放分流,讓血液通過這些備用的管道繞過阻塞部位,將血液輸送到遠側的區域,而保證心臟的正常血供。這些“潛在的管道”會隨著壓力的變化而逐漸變粗,血流量逐漸增大,可以部分,甚至完全取代阻塞的冠狀動脈,我們將這些“潛在的管道”建立起來的循環稱為側支循環。老年人因為動脈粥樣硬化,長期慢性的缺血,有充分的時間來建立側支循環,完全可以滿足心臟的需要;而年輕人則沒有這個過程,其冠狀動脈阻塞發展的速度較快,一旦發病,來不及建立側支循環,就可危及生命了。

    身體的求救信號,不能忽視

    預防猝死頻發,我們應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避免情緒激動、寒冷的刺激,加強身體鍛煉,注意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控制,更重要的是要重視身體的求救信號:當人體出現胸悶、心絞痛時,盡快到醫院就診,一旦確診為心肌梗死,可以通過介入治療放置心臟支架,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

    編輯:趙翠 紀阿黎

    (專家:紀光偉,武鋼二醫院外科主任醫師、外科學兼職教授,知名科普作家、健康時評作家、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女性腫瘤預防基金預防大使,科普中國微平臺原創首發)

    • 發表于 2016-10-08 00:00
    • 閱讀 ( 64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