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心理疾病容易盯上哪些人?

    近年來,隨著我國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心理健康問題日益成為普通大眾追求人生幸福的重要阻礙。據估計,中國目前約有1.73億的成年人患有心理疾病,其中4300萬人被診斷為嚴重心理疾病患者。到底哪些人群更容易受到心理疾病的侵擾?有哪些表現是心理疾病來襲的征兆?我們該如何正確評估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又該如何選擇最適合自身情況的心理調適方法呢?

    心理疾病離我們并不遠

    我們都知道心理狀態的變化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而心理問題的產生也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生活中,不被理解、與人爭執、遭遇背叛、行動受挫、職業倦怠、家庭糾紛等等諸如此類的小事件都有可能正是這個由量變轉為質變過程中的組成部分。


    有資料顯示,在當代社會各個年齡階層的人群中,約有8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人格缺陷或習慣性不良行為。心理精神疾病的發生,不僅僅會嚴重制約到當事人的正常工作生活,更是對與其相關聯的家庭、單位、社會系統帶來復雜而深遠的影響。所以,心理疾病就像感冒病毒一樣讓人不易覺察地潛藏在你我身邊,關注自身與他人的心理精神健康也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正確的認識、預防、治療它,才是科學明智的態度。

    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

    1.工作壓力較大的都市白領

    隨著社會工作生活節奏的急劇加快,都市精英白領長期處于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之下,精神狀態高度緊張,又難以得到及時的調節,容易使其身心過度疲勞,導致焦慮、抑郁、易怒等情緒方面的心理問題。


    2.追求事業成功的企業老板

    這類人群大多具有自我要求高、完美主義傾向的人格特點,為了追求事業的不斷發展,常常在工作上對自己有著近乎苛刻的壓力和要求。一旦不能自我滿意,就會陷入心理失衡的狀態。如若遭遇事業上的大起大落,又無法有效的進行自我調適,嚴重的挫敗心理就極易誘發精神障礙。

    3.學習任務繁重的在校學生

    面對著沉重繁雜的學習任務,承載著家庭學校的殷切期盼,身處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使絕大多數在校學生肩負著重大的心理壓力。在學習生活中,稍有不慎遭受過度的其他壓力,極易導致心理疾病的侵襲。


    4.遭受情感創傷的中青年人

    近年來,離婚率不斷攀升,離婚后的受損方(尤其是女性),往往難以承受婚姻不幸的巨大打擊,從而形成心理上的極大傷害。如果在這段時間內,不良的情緒得不到及時的宣泄,尋求不到足夠的心理支持,就會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

    5.嚴重缺乏關愛的空巢老人

    盡管現今大部分的老年人在物質生存方面有著基本的保障,但卻因為子女常年不在身邊,精神生活難以得到應有的關懷。老年人缺乏足夠的關愛已經成為誘發老年人心理疾病的一大重要因素。


    6.家庭過度溺愛的獨生子女

    長期處在家庭中心的獨生子女,容易養成任性、自私、受挫力弱的性格特點,再加之諸多的不良行為習慣,極易出現較為明顯的社會適應性問題。

    7.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勢人群

    長時間處在不如意的社會境地,會強化個體的自卑心理。由于對社會的無法適應,導致嚴重的心理失衡以及對未來的無望感。如若不及時加以調整、疏導,可能會出現自暴自棄或報復社會的極端心理。

    心理疾病的征兆

    1.強迫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的強迫現象都與強迫癥有關聯。有些強迫現象是完美主義傾向個性特點的表現,偶爾的強迫行為和心理是正常的,不必產生過分的擔憂。但是頻繁的嚴重影響到個人正常生活的強迫現象就值得我們注意了。

    2.焦慮情緒

    焦慮是一種對未知結果的緊張情緒。正常的焦慮情緒通常都是具有明確現實原因的(如工作變動、考試臨近),會隨著事情的解決而逐步消逝。如果長時間處于莫名的焦慮狀態就有可能是心理問題產生的前兆了。


    3.抑郁情緒

    我們常常會因為生活中的各種不如意而感到抑郁,這些都屬于正常的抑郁情緒。當出現長時間的抑郁情緒,同時伴有身心疲憊、興趣缺失、飲食睡眠不佳等現象時,就可能演變為較為嚴重的心理疾病了。

    4.恐懼情緒

    恐懼是一種對特定對象的緊張情緒。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害怕的東西,這是屬于正常的狀態。如果突然對我們原本不恐懼的東西產生恐懼情緒,或者恐懼情緒強烈到持續不可抑制的地步,就可以存在恐懼癥傾向了。


    5.歇斯底里

    當我們遇到突然巨大的外界刺激時,會出現的一種過度情緒反應,多見于膽小的婦女和兒童。如果短時間內經常反復出現對外界事件的過度反應,就是一種非正常的表現了。

    6.疑病

    當身體有不適感時,會懷疑自己患有嚴重的身體疾病,甚至在醫院進行了反復檢查沒有問題之后,仍然無法消除疑慮,就可能是疑病癥的征兆了。


    7.幻覺

    幻覺是精神疾病的臨床癥狀之一,當我們堅信自己聽到了或看到了某種不可能聽到或看到的內容時,同時出現的頻率有增無減,就需要引起我們的嚴重注意了。

    8.妄想

    妄想也是精神疾病的臨床癥狀之一,比如當我們聽到一群人在背后談笑風生時,堅定的認為他們在嘲諷自己。如果有類似情況出現,就需要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專業診斷了。


    心理健康水平的自我評估:

    1.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及生活狀態是否具有充分的安全感?

    2.對自己的外形、個性、能力、人生目標等諸多方面是否有恰當合理的自我評價?

    3.是否能夠與外界環境(人事物)保持良性的接觸,既擁有豐富獨立的精神世界,又能夠積極調整自己的言行更好的適應外部?

    4.個性特點是否能夠穩定地和諧統一,在生活工作中體現自我價值?

    5.是否能夠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家庭關系、朋友關系、職場關系)?

    6.是否能夠適當適度的表達與控制自己的情緒、情感?

    7.能否在不違反社會規則的情況下,合理獲取個人利益?

    8.是否具備適應社會必備的學習能力?

    如果已經明顯感覺到自己處于一個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向專業的心理工作者或精神科醫師尋求更為精細量化的評估診斷。

    自我心理調適方法

    1.運動

    從生理上講,人的所有情緒體驗都源自于大腦內部相應神經遞質的分泌與傳輸。而充足的運動可以有效加速身體的自然代謝,使一些引發不良情緒的分泌物質盡快消耗,從而達到心理調適的目標。


    2.焦點轉移

    嘗試著從不良的影響事件中短暫的脫離出來,重新布置和裝飾家庭環境、外出旅行、加入某個社交團體、學習一門新的技能等等。

    3.傾訴宣泄

    不良的情緒就像身體的毒素一樣,需要被逐步排出,才會讓我們重新恢復健康狀態。所以,當我們難受時,千萬不要指望一個人憋著可以憋走這些壞情緒,它只會日積月累地沉積在身體里,學會打開自己的心門,向知心的親友傾訴宣泄。

    4.自我放松

    身心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有著相互影響和制約的機制。當我們長時間處在精神緊張的狀態時,我們的身體也會變得緊張。學會用一些方式方法(比如瑜伽、靜坐、冥想、自我催眠等等)放松我們的身體,心理也會慢慢舒緩下來。


    5.改變認知

    一件事情帶給我們的情緒反應,取決于我們對這件事情的認識和看法。當我們能夠自如地學會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一件事情的時候,這件事情帶給我們的情緒體驗也會發生變化。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起到明顯調節效果,就需要向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或精神科醫生尋求更為系統全面的心理輔導了。

    (作者:錢堃,心理咨詢師)

    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自知識就是力量微信公眾號“知識就是力量”(ID:knowledge-power)

    • 發表于 2016-10-11 00:00
    • 閱讀 ( 75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