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1月9日,人民日報微博發了一條微博,提醒大家“能不用藥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用藥途徑是各有利弊的。這樣的說法準確嗎?不妨先來看看口服藥和注射藥有什么區別。
1月9日,人民日報微博發了這樣一條微博,援引衛計委的公告說:
【緊急擴散:過度醫療太嚴重 用藥請記住一句話!】公眾用藥知識普遍匱乏。央視調查發現,在北京某醫院,輸液大廳早上就座無虛席,有人感冒輸液,有人換季也輸液…其實小病輸液,有害無利!記住一句話:能不用藥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
這條微博很快被轉發2萬多次,影響很大。
但“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這樣的說法準確嗎?
我們先來看看口服藥和注射藥有什么區別。
先舉個例子。呋喃苯胺酸(速尿)靜脈注射過快則可能導致耳聾,口服或者緩慢注射就不會。青霉素V如果口服,則可能會因為有食物影響吸收導致療效差,注射就不會。
所以,用藥途徑是各有利弊的。那如果同樣的藥物口服或者肌注或者靜脈注射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要講一個醫學概念,叫做生物利用度,英文叫bioavailablity。
這個是指通過口服或者肌注或者靜脈注射,藥物進入人體后,有多少比例的藥物進入血液循環最終到達藥物起效的部位。
靜脈注射的藥物通常認為這個利用度是100%。因為注射入靜脈后,直接進入血液循環,100%藥物起作用。口服藥物進入胃腸道后,因為涉及到藥物在胃腸道吸收率的問題,藥物需要排除食物的干擾,還得穿過腸道上皮的細胞,經過肝臟處理,最終進入血液循環,所以這個利用度比起靜脈注射就要低很多。除開少數胃腸道吸收率特別高的藥物之外,大多數都比較低。而肌肉注射介于兩者之間。所以通常口服藥物的劑量要高于靜脈注射的量。比如常用的藥物普萘洛兒(propranolol)口服是需要用40毫克,靜脈注射就只要用1毫克。同樣,即便口服,是片劑,膠囊,還是液體,都會影響這個生物利用度。
第二是一個血液濃度峰值的概念。靜脈注射直接將藥物注入血液,所以血液中藥物濃度立刻達到最高值,發揮作用。而口服藥物因為要經過腸道吸收入血,還得經過門靜脈被肝臟處理,再回到心臟,從心臟泵出去,才能到達作用部位發揮作用。所以這有一個時間差,也就是起作用時間比靜脈注射要晚一些。肌肉注射介于中間。
第三,肝臟的代謝問題。所有口服藥物進入胃腸道后,要經過好幾道關卡。首先,要經過胃腸道黏膜這一關。從胃腸黏膜吸收進腸系膜靜脈,會丟失很多有效藥物,所以藥物總量會下降。經過第一道關后,這些藥物經過腸系膜的靜脈,匯聚到門靜脈。門靜脈是一個很粗的血管,收集腸道血液回到肝臟。食物營養就是這樣被吸收入肝臟的。藥物達到肝臟后,首先會被肝臟這個解毒器官攔住。肝臟把這些外來的藥物都當作敵人先處理一番,然后才能放回到血液,回到心臟,再從心臟泵出來。所以經歷腸道和肝臟雙重關卡后,進入血液循環的藥物量就進一步下降了。這在醫學上叫做首過效應(first pass effect)。靜脈注射的藥就不需要經過這兩道關卡。所以口服藥物真正到達血液循環的量會小很多。
那這么看起來,似乎靜脈注射好處多多,壞處卻沒有啊。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盲目的喜歡輸液,甚至要求醫生輸液。所以中國的輸液很普遍。
說到這里,說一個相關話題。總看到中國媒體抱怨中國的醫院輸液太多太泛濫,比如文章開始提到的人民日報的消息。
然而,看看統計數據,中國實在不算高的。
看看這個圖。

這是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統計數據。橫軸是各國平均每人每年接受的藥物注射次數。最高的是東歐和中亞國家,其次中歐,南亞,中東地區,中國充其量算是比較多,并不比其他國家多多少。可惜這個圖沒有看到北美和西歐發達國家的數據。
那接下來具體說說口服,肌注和靜脈輸液的各自利弊。
先說口服。
口服是最常用也是最便利最經濟的手段。益處顯而易見,方便,沒有痛苦,通常一天只需要一到兩次。口服的片劑或者膠囊都有很高的藥物穩定性,可以準確的計算藥量。但是,前面提到了,口服的問題在于吸收的不穩定。是否進食,或者食物中是否有其他影響藥物吸收的成分,都會對藥物的吸收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吃藥時要遵醫囑,是該空腹吃,還是飯前飯后吃都要嚴格遵守。有些特殊人群,比如幼兒或者老人,口服片劑或者膠囊可能會成為問題,這個時候就會使用液體的滴劑了。這里需要提一下,做好的片劑或者膠囊,不要擅自嚼碎了或者拆開了吃。這樣可能會破壞本來藥物應有的釋放速度,導致藥物過于快速釋放吸收,可能會引起藥物中毒,或者不能完全吸收。
舌下含服:
這也算口服的一個變種。舌下的黏膜有豐富的血液循環,有些需要快速吸收的藥物就可能利用舌下含服來快速入血。最常見的就是急性心絞痛時候使用的硝酸甘油了。有些特殊病人,比如因為嘔吐惡心難以使用口服藥物的,有些藥物就專門做成舌下含服的劑型,比如治療嚴重偏頭痛的利扎曲坦。
腸外注射:
胃腸外用藥主要包括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和靜脈注射。注射的優點顯而易見:口服難以吸收的藥物可以通過注射直接入血;靜脈注射可以立刻讓藥物發揮作用,迅速,有效;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可以用來延緩藥物的吸收。因為注射多在醫院進行,也基本不會出現病人在家忘了吃藥這樣的情形。
但是,注射當然也是有很多不好的一面的。有些顯而易見,比如需要醫護進行,需要使用大量的醫療資源,經濟性差;費用比起口服當然高了很多;痛苦,注射顯然是會帶來更多的痛苦;不便等等。
但更重要的是靜脈注射可能帶來一些口服不會有的風險。比如:
感染。注射時需要刺破皮膚,皮膚上的細菌,比如葡萄球菌就可能趁虛而入,導致感染。皮膚針孔如果潮濕就會進一步增加感染的機會。嚴重的情況下,細菌進入血液,擴散至全身,則可能導致致命的菌血癥,危及生命。
靜脈炎。靜脈炎是人體靜脈血管的炎癥,常因為感染,或者因為針頭的存在,或者注射的藥物本身所導致。出現紅腫熱痛等癥狀。反復的注射還可能導致靜脈出現瘢痕,最終靜脈硬化,嚴重的會有靜脈血管出現像條索一樣的硬化。
滲漏。注射時候針尖扎破血管,藥物就會滲漏到血管外的組織中,導致周圍的皮膚低溫,發白,腫脹,疼痛。如果藥物是毒性很強的藥物,還可能導致滲漏的血管周圍組織出現壞死。
輸液過量。如果因為疏忽或者液量和注射速度計算錯誤,就可能出現輸液過量。導致高血壓,肺水腫,嚴重的甚至心衰。
低溫血癥。當大量的冷的輸液迅速經靜脈注射進入血液循環后,還可能導致迅速的體溫下降。嚴重的可能導致心臟出現致命的心室纖顫。
電解質失衡。過于稀釋或者濃縮的輸液快速進入血液循環,還可能導致血液中電解質失衡。出現高低鉀,鈉,鎂血癥等等。
血栓形成。靜脈注射還可能引入異物或者空氣進入靜脈血管,導致血栓的形成。當然外周靜脈注射導致的血栓幾率很低,但是中央靜脈注射的風險就會大幅升高。一次性引入大量的空氣進入血管,可能會導致空氣栓塞,引發致命的肺循環障礙,甚至引發心臟驟停。
所以,靜脈注射和口服一樣,是各有利弊的。不能簡單地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這樣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誤導了大眾。正確的選擇用藥途徑,援引一位網友的話說,就是“輸液和口服藥不存在哪個更優,只有哪個更需要”。得根據實際情況和個人條件,合理的選擇。需要輸液時就一定要輸液。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