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推送中,B姐一言不合就飆車,大方談"性",并進行了深入科學的探討。
許多小伙伴看后表示:看得我都濕了......眼眶。

這期,讓我們來談談愛情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詞:

有不少朋友戀愛后求B姐支招,感覺不知道該如何與對方相處,不知道Ta在想什么,想要什么。
▲ 我知道她很喜歡我,依賴我,希望我每時每刻的陪伴,但這卻讓我感到喘不過氣。
▲ 某次約會一起逛街,我試探性的把手搭在她的肩膀上。那時已經默認和她是情侶關系了,可她的反應卻很強烈,冷戰了幾天,最后搞得很不愉快。我也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錯了...
▲ 他時常會翻看我手機,聊天信息、朋友圈各種翻。每次外出他都會奪命連環call,還會讓我微信發定位、拍身邊的照片給他看,讓他安心。雖然知道這是他愛我擔心我的表現,可是這卻讓我很困擾...
有研究發現,一個人的依戀安全感決定了戀愛的質量,缺乏安全感的人一旦得不到對方的"愛的保證"就容易抓狂。
簡單來說,尋求愛情中"安全感"的過程,在心理學上稱之為"依戀"。
◆ 什 么 是 依 戀 ◇

這個概念最早是由英國精神病學家鮑爾比(JohnBowlby,1969)提出的。它主要是用來解釋嬰兒與其養護者之間的情感聯系。
后來的研究者們將之擴展到了成人之間。
不同的人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會有著不一樣的行為表現,而這些個體傾向如同我們性格一般,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很難在短時間內發生改變。

評估依戀模式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依戀焦慮與依戀回避。而兩個因素形成了四種依戀類型,分別為:
▲ 安全型(低焦慮、低回避)
信任對方,喜歡與人保持親近。樂觀、好交際。
▲ 回避型(高回避、低焦慮)
缺乏信任,渴望與對方保持情感上的距離。冷淡、獨立。
▲ 癡迷型(高焦慮、低回避)
對影響親密關系的任何威脅都會感到不安與警惕。貪婪、妒忌。
▲ 恐懼型(高焦慮、高回避)
一方面害怕被拋棄、另一方面又不愿信任任何人,內心中極度矛盾與不安。多疑、害羞。
而依戀關系不僅僅表現在戀人之間,只要有人的地方,都會有關系的"發生"。

"我們"之間,隔著無數的形容詞。
◇ 是一起外賣湊單的普通同事關系
◇ 還是湊在一起說別人壞話損友關系
◇ 亦或是有你陪伴我才安心的戀人關系
你是否想過,這些定語其實意味著對方在我們心中的依戀程度。
那么,大家的依戀模式是什么樣的?
本次調研,我們從diggme測評數據庫中,隨機抽取了1692位小伙伴的樣本結果,其中男生786人,女生906人。

到底結論如何,快跟著B姐來看看!已經迫不及待想知道結果了呢!
- 01 -
我們會對朋友毫無保留,卻對父母保持著距離感。
我們最擔心被戀人拋棄,卻相信父母會一直守護。

圖:總體的依戀模式四方圖
我們最信任誰(低回避親密)
朋友 > 戀人 > 普通人 > 母親 > 父親
我們最擔心被誰拋棄(高憂慮被棄)
戀人 > 普通人 > 朋友 > 父親 > 母親
我們更愿意向朋友和戀人來吐露心聲,對他們緊密無間無話不說,卻對父母有所保留。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我們與父母之間有代溝有距離,卻從不擔心會被他們所拋棄。工作學習在外,遇到不順心時,父母的電話能讓你瞬間淚目:"回來吧,我們在家等你呢。"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以安全型(39%)的模式與他人相處。說明絕大部分的小伙伴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能夠足夠的信任對方,建立良好的關系。但同時,31%的人為癡迷型,他們會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因為他們擔心會存在被拋棄的風險。
此外,有16%的童鞋依戀模式為回避型,說明大部分情況下,他們并不喜歡與他人建立"關系",這令他們感到很心累。這類小伙伴可能看起來會比較高冷,難以接近,他們不相信任何人,所以也無所謂是否會被拋棄。
還有14%的小伙伴是恐懼型,高焦慮高回避讓他們很矛盾。一方面他們渴望能夠被關注、擔心會被拋棄,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愿意完全信任對方,所以這讓人很難琢磨他們究竟想要怎樣。
- 02 -
與媽媽相處很安心,放下防備好好嘮嗑

在絕大部分的小伙伴心中,與媽媽的依戀模式是安全型(59%),同時也有35%的小伙伴對母親屬于回避型。
而癡迷型與恐懼型所占比例很少,說明我們從不擔心媽媽會拋棄離開自己。
- 03 -
對爸爸有著一些距離,有話不知該如何開口

我們發現有45%的小伙伴對父親保持著安全型的依戀模式,但49%的童鞋更愿意以回避型的姿態來面對爸爸。
我們不會主動聯系父親,因為不知道一切的關心該如何開口。只能默默保持著距離,這樣才剛剛好。
- 04 -
和戀人膩歪的感覺真好,怎樣都行就是別拋下我

在面對戀人時,小伙伴們瞬間變身迷弟迷妹,依戀模式主要是安全型(41%)。說明大部分感情中,我們對伴侶都是十分信任和依賴的。
但癡迷型(40%)的依戀模式比例僅次于安全型,意味著我們在心底還是擔心會被愛人拋棄。這類依戀風格的童鞋,在與戀人相處時,猶如驚弓之鳥一般,小心翼翼,害怕關系受到任何威脅,極度缺乏安全感。
- 05 -
死黨才是最佳保護傘,裝逼吐槽任性做自己

從調研結果中我們發現,有78%的小伙伴在面對死黨時,都不約而同的感受到強烈的安全感,所以在依戀模式上以安全型占主體地位。
當遇到問題和麻煩時,我們會第一時間想到好朋友,也更愿意向他們傾訴。我們不用擔心他們會離開,不用偽裝勉強自己,在他們面前我們可以做最真實的自己。朋友有很多,知心的就那么幾個。

依戀既是個體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志。
簡單來說,通過依戀他人我們不再是一個孤單的個體,而是一個融入了集體的社會人。
(作者:B姐,來源:巴別心理所)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公眾號巴別心理所(ID:iambabie)。
有趣的心理學社區。帶你深入發掘自我,審視自己的人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