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細心不一定是件好事”?

    1.意志力極限

    1848年,鐵路領班工人菲尼亞斯·蓋奇年僅25歲。雇主稱他為最好的領班,工友們尊敬他、喜歡他,家人朋友都覺得他既安靜又受人尊重。醫生約翰·馬丁·哈洛認為,他是個意志力頑強、身體健壯的人,“擁有鋼鐵般的意志力和體魄”。但在9月13日周三下午4點半,一切都變了。

    當時,蓋奇和工友正在用炸藥清理佛蒙特州路段。這件事他們做過無數次,但這次卻出了岔子。炸藥提早爆炸了,沖擊波帶著一條3英尺長、7英寸寬的鋼筋插進了蓋奇的頭骨。醫生盡全力為蓋奇包扎,從事發地點取回來一大塊頭蓋骨,對他進行了頭骨復原,并用頭皮蓋住了傷口。到11月17日,他已經痊愈了,重新開始了工作。蓋奇說自己“哪里都挺好的”,一點都不疼了。

    不幸的是,蓋奇的悲劇并未到此結束。他的外傷是痊愈了,但他的大腦卻發生了奇怪的變化。朋友和工友都表示,他的性格大變。哈洛醫生在原始事故醫療報告上記錄了蓋奇的變化:蓋奇心智和身體之間的平衡似乎被打破了。他經常粗魯地侮辱別人(他以前不是這樣),總想去控制別人,極少順從他人。如果你限制他,或是和他意見相左,他就會失去耐心……

    換句話說,當蓋奇失去前額皮質的時候,他的自控力也就隨之而去了。

    上面的故事摘自《自控力》,就如故事里所說,我們的自控力的控制中心位于大腦的前額葉,雖然我們不像蓋奇一樣,前額葉被鐵棍貫穿了,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誘惑,不良情緒都在不斷的消耗著我們的自控力,我們以為自控力可以取之無盡用之不竭,請拋掉這種自欺欺人的想法。想想你上完班回到家,比起去書房看書,你更愿意去躺在沙發上懶洋洋的看電視,你也更容易變得不耐煩,我們的自控力是有極限的,經過一整天各種瑣事的消耗之后,意志力儲備變得越來越少,我們的行為也會變得越來越沖動。

    我們可以把意志力假設成你的胸大肌,這一天,你來到健身房準備練胸肌,你做了7組平舉臥推,然后又做了7組啞鈴飛鳥,之后你又做了其他4個今天訓練計劃里的動作,做完之后,你發現洗澡的時候撿肥皂都舉不起手了,好不容易洗完澡從健身房出來,你突然想起來今天下午有一場很重要的籃球賽要打,你心里不禁一涼,等到下午真的上場的時候,你發現你的上半身已經根本沒有力量了,即使是在籃下投籃,你都是三不沾,因為你上半身的推力肌肉幾乎都疲勞了,你的力量基本都在早上的健身房消耗殆盡了,于是你被隊友一頓臭罵(真實的故事,發生在我身上)。

    那么對一個平時做事不是很講究細節,但是創造力很強的人來說,強迫他凡事都要細心就像早上讓他去健身房健身一樣,因為他不擅長注意細節,對細節的把控消耗掉了他很大一部分的自控力,當他需要集中精神進行創造力工作的時候,他就像下午打比賽一樣,力不從心。一塊小餅干,外面突然的動靜,別人突然的打擾這些平時不會打斷他注意力的事就很有可能對他照成影響,因為他的意志力儲備已經不足了。

    每次我們成功的自控之后,我們就會變得更加虛弱無力。所以如果你的工作需要花費掉你大量的精力,那你事事都強迫自己注意細節的話真是是很不明智的選擇。

    2.許可效應

    “當我們做了一件自己認為是好的事情之后,我們會感覺良好,這也意味著你會在稍后更加縱容自己,因為我們很容易認為縱容是對做‘好的’事情最好的獎勵,于是我們忘了自己這么做的原因,向誘惑屈服了。”

    許可效應聽起來是一個很違反我們日常邏輯的一個理論,但是我們卻一直在做這樣不合邏輯的事,我見過很多去健身房鍛煉的肥胖患者,他們在經過一個小時的揮汗如雨的鍛煉之后,出門就是一頓KFC,或者是朋友一叫吃夜宵他們就忍都忍不住,所以他們的體重一直都是越練越重的。這很奇怪,明明是要減肥,為什么還不控制住自己對高熱量食物的攝入?因為在健身房揮汗如雨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好事”而不是一件自己必須去做的事,他們走出健身房之后,就忘了自己來健身房的真正目的了,心里想的就是我剛才做了一件好事,我要獎勵自己一下,對自己行為的控制也就變得無力了。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研究生院的教授阿耶萊特·費什巴赫(AyeletFishbach)和耶魯大學管理學教授拉維·多爾(RaviDhar)已經證明了,在完成某個目標過程中取得的進步,會刺激人們做出妨礙完成目標的行為。在一項研究中,他們告訴成功的節食者他們已經減了多少體重。然后,他們向節食者提供慶祝節食成功的禮物,一個蘋果或一塊巧克力。85%得到鼓勵的節食者選擇了巧克力,而不是蘋果。而那些沒有被研究人員提醒已經獲得了進步的節食者中,只有58%的人選擇巧克力。

    另一個研究發現,完成學術目標的情況也一樣。如果學生們覺得自己已經為復習考試花了很多時間,自我感覺相當良好,他們就更可能花整晚時間和朋友比賽喝酒,進步可能讓我們放棄曾經為之奮斗,我們只要稍微回想一下自己學習或是運動的經歷,我們就能發現我們一直活在這種奇怪的邏輯之中(我今天下午就是,看了兩個小時的書,覺得自己棒棒噠,準備玩一盤游戲獎勵下自己,結果玩了一下午,我忘了我看書是因為我想趁著休息日好好提升自己)小小的放縱其實就是“許可效應”的影響。

    更可怕的事,你光是想象自己以后做事要細心就會觸發“許可效應”想想你上學的時候,每次下定決心要好好讀書之后都做了些什么。

    許可效應會讓我們變得更加沖動,放寬對自己的限制,那是不是說每次我們做出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事之后,我們都會受許可效應影響,進而做出影響自己進步的行為?不是的,就像前文說的那樣,你做出自我提升的事僅僅是出于覺得這件事是一件好事的話,那么許可效應就很容易出現,但是你做的事出于你本身的渴望,你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的時候,你就不會忘記自己做事的目的,也就不會受許可效應的影響,所以做完一件讓你感覺很良好的事情準備用放縱獎勵自己的時候,問問自己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勿忘初心,方得始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不要把一件是當作“好事”來做,而是記住自己做這件事的初衷,不管是“做事細心”還是其他。

    二.我們真的需要細心嗎?

    我小學考試的時候,經常因為粗心,本來拿滿分的試卷,往往只能拿95分,老師跟老媽都很著急,不斷的告誡我一定要細心啊,一定要細心啊,甚至是算命先生都跟我說,如果我做事能細心一點的話,那我前途無量。

    好吧,但是當我真的很認真的細心的去做試卷的時候,我發現我很多地方還是會因為粗心而做錯,而且不斷的強迫自己去細心真的讓我好累。隨著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我發現我真的不是一個細心的男孩子,大大咧咧,狂野,隨性讓我覺得很舒服,我覺得自己這樣很好,要求我凡事都細心真的是很大的枷鎖,而且我發現有些人天生就是細心,需要細心的事交給他們來做,比我自己費勁的去做要好很多。后來我看了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人》我才發現“做事要細心”是個桎梏,發展自己獨特的個性才是我們真正要去做的。

    “做事要細心”跟“不喝酒就不能做生意”,“不外向,不會來事就會在社會上不好混”一樣,都是一些莫須有的束縛,我見過好多人不會喝酒,但是做著絕大多數人做不起來的過億的生意。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真的是成功必須的?那么內向的代碼大神的人生一定是開掛了。

    如果我們連自己的本性都不了解,而是一味的去追求別人嘴里說的種種社會標準,活得會很辛苦,也很狼狽。看完馬斯洛的書,最大的感悟就是我們不應該給一些性格貼上好的或是壞的標簽,性格應該是中立的,不同的環境需要不同的性格,讓自己的獨特個性在合適的環境中成長才是真正必須的。


    文:壹心理打卡

    • 發表于 2016-12-27 00:00
    • 閱讀 ( 72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