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已經談到過在掌握星系文明科技的前提下,怎樣去建造恒星。現在讓我們更進一步,來探討一下如何建造一個黑洞。
大家可能還記得,建造一顆假想中的恒星基本上就是聚集足夠多的物質,使其在自重下坍縮。擁有足夠的質量(約80-90倍的木星質量),星體內部壓力就會變得大到足以啟動把氫融合成氦的核聚變,從而點亮恒星。由于原子的核聚變會向外產生很大的輻射壓,使得建造一個黑洞比建造一顆恒星要更困難。
建造黑洞的一種簡單方法是通過建造一顆質量龐大的恒星,然后等待其死亡。當恒星進行核聚變時,氫被聚變成氦。隨著時間的推移,恒星的密度逐漸增加,而恒星會變得更熱。最終,壓力變得足夠高,使得氦聚變成諸如碳、氮和氧等元素。這些元素最終還會聚變成更重的元素。
超新星爆發
但聚變到鐵元素時,其吸收的熱量要比釋放出的多,恒星就無法產生足夠的熱量和能量來保持自身的穩定。對于大質量恒星而言,它們會爆發形成超新星。這樣的爆炸撕裂了恒星,但同時也可能會壓縮恒星的核心,使它坍縮成一個黑洞。
雖然這很容易,但不保證會形成一個黑洞。恒星可能會被完全撕碎,或者核心可能不會坍縮成一個黑洞。為了確保能制造出一個黑洞,必須要采取一條更加漸進的路線。我們可以從一顆類似于我們太陽的恒星開始,而非一顆質量龐大的恒星。
就像大型恒星已有,類太陽的恒星在其大部分的生命歷程中會將氫聚變成氦。隨著恒星的老去,它將逐漸變得更加密集和熾熱,隨著時間的推移將開始把氦聚變成碳、氮和氧。在大約100億年后,它將耗盡用于聚變的氫和氦。由于沒有足夠的輻射壓,恒星會在自身重量下開始坍縮。
在短時間內,它會聚變重元素,這會導致它膨脹成一顆紅巨星。然而,類太陽的恒星根本沒有足夠的質量來爆發形成超新星,所以它最終能做的就是坍縮。但它不足以坍縮成一個黑洞。
此時恒星物質變成一種等離子體,原子已被分裂成電子和原子核的混合物。電子比原子核更容易運動,因此當這種恒星坍縮時,其電子壓力(簡并壓力)與自身重力相平衡。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恒星就演化成一顆白矮星。
白矮星和地球的大小對比
為了確定白矮星的大小,只需要知道等離子體(又稱費米氣體)在溫度和壓力下的行為即可。對于一顆太陽質量的白矮星,其尺寸僅為地球大小。很難想象一整顆恒星的質量被壓縮到地球般的體積中,但天文學家已經在我們的星系中觀測到了許多白矮星。
電子壓力極其強大,所以在一個簡單物理模型中,無論給白矮星添加多少質量,只會使它略變小。但在現實中,情況并非如此。電子費米氣體被擠壓得越多,電子就運動得越快。白矮星的密度非常大,使得電子的運動速度非常高,幾乎接近光速。這意味著必須要考慮相對論。
相對論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質量和能量是相聯系的。因此,重力不僅作用于物體的質量,而且還作用于其能量。通常能量貢獻是可忽略不計的,但是當電子接近光速時,它們的能量貢獻變得要比其質量大得多。電子運動得越快,它們就越重。因此,電子加速所產生的更大壓力雖能抵抗重力,但最終還是會增加重力。
當到達一個臨界點時,即重力大于電子所能產生的壓力,那么費米氣體則會完全坍縮。發生這種情況的臨界質量大約為1.44倍的太陽質量,這被稱為錢德拉塞卡極限。所以只要不斷給白矮星添加質量超過這個極限,白矮星就會進一步坍縮。但它仍然不會坍縮成一個黑洞。
中子星
在白矮星中,主要壓力由等離子體的電子引起,而原子核發揮的作用要小得多。但是當一顆白矮星坍縮時,原子核的壓力仍然存在。電子坍縮會與質子合并產生中子,留下的是中子費米氣體,這就是中子星。
所產生的中子星再次達到壓力和重力的平衡。通過計算可得,一顆約2倍太陽質量的恒星會被壓縮成直徑約為15公里的中子星。因為中子比電子重得多,所以要給中子星添加更多的質量,才能達到中子坍縮的臨界點。
在簡單的中子氣體模型中,無論添加多少質量,中子星的尺寸在大約10-15公里處呈平穩狀態。當然,事實并非如此簡單。當質量不斷增加,星體的密度也會逐漸增加,直到一個臨界點就會形成黑洞。當天體的半徑小于其史瓦西半徑時,將會形成一個黑洞。對于任何給定的質量,可以很容易地計算出這個半徑。例如,地球的史瓦西半徑大約是一厘米,所以一個地球質量的黑洞大約只有一顆玻璃珠大小。
黑洞
因此,為了創造一個黑洞,只需給中子星不斷添加質量,直到它的史瓦西半徑大于中子星的半徑。這個極限被稱為奧本海默極限,大約為3倍太陽質量。天文學家在星系中觀測到很多中子星,其最高質量約為太陽的3倍。
所以建造一個黑洞就像建造一顆恒星,只要把足夠多的物質聚集到一個足夠小的體積中,這就是宇宙的運作原理。
文章首發:怪羅網(www.guailuo.com) 歡迎關注公眾號“怪羅”(id:guailuo123)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