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場輿論風暴,距離《長城》間隔那么短。以至于很多人開玩笑說《擺渡人》成功擺渡了張藝謀和張一白兩位導演。(注:張一白為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導演,該片同樣改編自張嘉佳的小說)
支持者從《擺渡人》中搜尋王家衛一貫的印記,反對者抨擊張嘉佳拙劣的模仿,都言之鑿鑿。
而在我看來,不管監制王家衛發揮了多大作用,從藝術門類上來講,恐怕很難稱之為一部電影,我覺得它更像是帶著BGM的“有聲小說”。

蔡琴、Beyond、灌籃高手、愛拼才會贏、十年等等懷舊金曲大串燒;不同年齡層觀眾的偶像、一線大咖傾情出演。我暗暗感嘆:多么精明的商業算計!
旁白與對白幾乎承擔了《擺渡人》全部的敘事功能。換句話說,觀眾在影院閉上雙眼光靠耳朵聽也能了解所有故事內容。

“喝你的酒,讓我很心碎,因為它讓我的每一個晚上都變得很短”、“時間一直向前走,只有路口,沒有盡頭”,這些私人絮語式的雞湯俯拾皆是。
若曾看過《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也就見怪不怪,那當中就有“保鮮的不是食物,是你愛我的心情”、“這本手冊落滿了灰塵,而我和那個女人也越走越遠”……

這些話似是而非、意義匱乏,如同許多人越來越反感的咪蒙體,照單全收也并不能讓你的人生更好過一點。況且,置電影的視覺藝術及畫面傳遞信息的功能于何地?
早先上映的《羅曼蒂克消亡史》,經年累月戴禮帽、穿長衫、喝早茶、打麻將,仿若早已和上海人別無二致的日本妹夫渡部,卻被其在日式部屋內的孤寒背影“出賣”,讓人預感他心中有鬼,這個看似孤立的背影鏡頭恰是開啟整個故事的“閥門”,是導演精心設計的結果。(注:渡部為軍國主義分子、隱藏在陸家的日本間諜)兩者對比,高下立判。

《擺渡人》開頭給我們灌輸了“金牌擺渡人”的概念,可以理解為幫人治療情傷、渡出苦海那類人。從業資格啥的咱就不考證了,但你至少要用一些簡明扼要的事例把“金牌擺渡人”的人物形象先立住吧?
然而我們所見的只是夜店喧囂狂歡的景象。半程過后,擺渡人終于出馬,讓李宇春她哥抱緊冰塊,把賈玲關在車里餓了兩天。這樣的極端療法全是歪理,當然不可能激起觀眾的同理心。

《擺渡人》有幾條并行的故事線。梁朝偉飾演的男一陳末,和杜鵑飾演的何木子因酒結緣,后來何木子就生病掛了。請原諒我說得這么冷冰冰,是因為我真覺得他倆也就是酒肉朋友的感情而已。

金城武飾演的男二管春,有一個失憶的“燒餅皇后”女友毛毛,這是該作品中語言、肢體、表情最夸張的一對,有“毀男神”之嫌。比如管春面對噴著火焰的焦炭燒餅依然要表現出甘之如飴的模樣。這組關系其實更適合用動漫的載體予以展現。

最后是粉絲小玉(Angela Baby)和落魄歌手馬力(陳奕迅)這條線。同樣是偶像與粉絲的關系,卻不及《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中陳末和幺雞的感情線動人。

主創將“九洞高爾夫”的拼酒大戰設定為全片高潮,簡言之就是備胎小玉和馬力前女友一言不合就要拿酒拼命,酣戰九個回合。
令我驚掉下巴的是,居然就真的這么一輪一輪又一輪演下來,持續了足足半小時有余。小學生寫日記都還得講究有詳有略有剪裁吧?那萬一要是“20洞高爾夫”,咱們豈不是得在影院打地鋪過夜了?

我可以理解很多人的出離憤怒,也能理解為什么前陣子上映的《血戰鋼鋸嶺》、《薩利機長》這些影片的豆瓣評分都遠遠高于北美IMDb上的評分。
因為中國觀眾自掏腰包看了太多根本算不上電影的國產“電影”。但凡國外不錯的片子,我們都真心不吝贊美、口耳相傳。
現在的主創動不動就愛販賣“用功”和“情懷”,可是憑票入場的觀眾真的不欠你們什么。

欣賞網友@艷光四射性冷淡 所言:“中國的營銷的手法往往讓人覺得夢幻,可以顛倒黑白。統籌的失誤,制作的無序,拍攝的混亂,最后全部可以用努力和用心進行掩蓋包裝,以至于買方賣方都為自己表演出來的真誠感激涕零。悲情永遠是衰落無力騙子的強心針。”
吹得多好都是泡沫,最終還是要用成果說話。
文/玲瓏茄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