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早睡早起一向被認為是良好的作息習慣,但實際上,隨著生活多元化,“夜貓子”一族卻越來越多,熬夜成了不少人的生活常態。 根據《生命時報》聯合調查顯示,超過八成人有晚睡的習慣,近七成人因此出現健康問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傳統生活方式中的人們采取了這種遵循自然界規律的生活模式。日夜交替是一種自然的節律,而人體內也好像有一個鐘表,配合著時間的推移而呈現出不同的規律,這被稱作“生理節律”。
“生理節律”與“生物鐘”
科學家很早就注意到了生物體具有“生理節律”的現象。20世紀初,德國內科醫生弗里斯和奧地利心理學家斯瓦波達通過長期臨床觀察,揭開了其中的人體生命節律的奧秘。他們發現,在病人的病癥、情感以及行為的起伏中,存在著一個以23天為周期的體力盛衰和以28天為周期的情緒波動。大約20年之后,奧地利的泰爾其爾教授研究了數百名高中和大學學生的考試成績后,發現人的智力是以33天為波動周期的。于是,科學家們將體力、情緒與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節奏,繪制出了三條波浪形的人體生物節律曲線圖,被比喻為一曲優美的生命重奏。假如知道了自己在智力、體力、情緒上的周期,你就可以主動調整自己的生活,合理安排工作計劃了。
20世紀中葉,生物學家又根據生物體存在周期性循環節律活動的事實,創造了“生物鐘”一詞。所有生命都受到日夜這種自然節律的影響。日夜交替周期影響著你的喚醒水平、新陳代謝、心率、體溫、激素水平等身體指標。各項生理活動大部分是在白天、通常是下午達到頂點,而在夜晚睡覺的時候降至谷底。夜晚是我們的身體進行自我修復的時間,各種生理指標都處于較低的水平,適宜安睡。
為什么出國旅行需要“倒時差”?
如果環境突然發生劇烈的變化,會影響我們的生理節律。比如,長途旅行會讓我們感覺疲勞、嗜睡。而坐飛機跨時區旅行則會讓我們感受到時差的痛苦反應。當你的身體告訴你現在是凌晨5點,但是當地時間卻是上午10點的工作時間,身體就很容易出現不適的反應,也就是我們說的時差。
時差會影響人們在工作中的表現。除了跨越時區的數目,旅行的方向也是重要的因素。向東旅行會比向西旅行導致更大的時差。這是因為醒著的時間延長比睡覺的時間縮短更容易,或者說我們的生物鐘更容易延長。心理學家發現,從歐洲到美國的志愿者,他們的最佳表現出現在向西飛行以后的2-4天,而美國到歐洲的志愿者需要在向東飛行9天之后才能恢復他們的最佳表現。
在正常的生活環境中,穩定的生物鐘則具有提示時間的作用。比如你每天都是早上六點起床,有一天你忘記了訂鬧鐘,但是到了六點你還是會自動醒來。在一定的時間必須做某事,到了這個時間,你就自動會想起這件事來,這就是生物鐘的作用。此外,生物鐘還可有助于你在某一時間段維持某種工作或休息的狀態,以及禁止你做某些事情等。因此,作息時間規律有助于長期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
不同的人的最佳工作時間會有所不同。有的人在清晨的工作效率最高,被稱為早起的“百靈鳥型”;而有的人在夜間的工作效率最高,屬于晚睡的“貓頭鷹型”。大部分人介于這兩者之間。許多學者的研究指出,按照人的心理、智力和體力活動的生物節律,來安排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作息制度,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學習成績,減輕疲勞,預防疾病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反之,假如突然不按體內的生物鐘的節律安排作息,人就會在身體上感到疲勞、在精神上感到不舒適。比如,人體的體溫在24小時內并不完全一樣,早上4時最低,下午18時最高,體溫可相差l℃多。如果人體正常的生理節律發生改變,往往是疾病的先兆或危險信號,比如體溫的異常升高或降低,或者長期的失眠都是身體出現某些疾病的征兆。
生命過程中無處不在的“生物鐘”
人們需要仔細反省才能體會到自身具有怎樣的生物鐘現象,而對于其他生物存在的生理節律卻能更為直觀地觀察。許多生物都存在有趣的生物鐘現象,甚至被當地居民用于計算時間。例如,在南美洲的危地馬拉有一種鳥,它每過30分鐘就會“嘰嘰喳喳”地叫上一陣,而且誤差只有15秒,這被當地的居民們用于推算時間,稱為“鳥鐘”。在非洲的密林里有一種報時蟲,它每過一小時就變換一種顏色,在那里生活的人們就把這種小蟲捉回家,看它變色以推算時間,稱為“蟲鐘”。在植物中也存在生物鐘現象,比如,在南非有一種大葉樹,它的葉子每隔兩小時就翻動一次,因此當地居民稱其為“活樹鐘”;在南美洲的阿根廷,有一種野花每到初夏晚上8點左右便紛紛開放,被稱為“花鐘”。科學家還發現,連微小的細菌也具有生物鐘,其精確程度令人稱奇。
生物鐘的作用無處不在。生物鐘會根據大腦下達的指令,調節全身的各種器官以24小時為周期來發揮作用。假如人們能夠順應自己的生理節律,合理安排學習與工作時間,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如果順應生物鐘的要求,采用較為規律的作息時間,還可以改善睡眠質量,增進身體健康。
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山夕團隊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