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關心則亂”。
當我們為人父母之后,理所當然地把生活中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孩子身上。什么時候該打疫苗,什么時候該體檢,每一個時間節點都備注了又備注。而疫苗是打普通的免費版還是進口的昂貴版,體檢是草草檢查一些常規項,還是全面檢查所有甚至自己都不明所以的項目,也足足令大家傷透了腦筋。
我想,“兒童微量元素檢測”應該就是其中一個令人無比糾結的項目吧。
想起女兒第一次,當然也是唯一一次做這項檢查時的情景,我并沒有猶豫和糾結,因為那時的我的確以為這只是常規檢查中的一項,理所當然。當時,孩子剛滿一周歲,我在“做母親”這件事上還處于懵懂階段,周歲當天就趕緊帶著她去醫院進行體檢,排了很久的隊終于輪到我們的時候,醫生只是抽出一張體檢單,刷刷刷就在上面劃了很多的勾,然后讓我們一一對應去做檢查,最后把結果都拿給他看就行。全程沒有看孩子,也沒有與我們溝通孩子的生長情況,就是這么簡單粗暴。
“兒童微量元素檢測”就是當時體檢中的一項,結果是我們一周后才拿到的,醫生根據那張血液檢測報告單告訴我們:孩子缺鈣還缺鐵,然后二話不說給我們開了一堆補充劑,價格在千元上下,大概是半個月的量,后面還要繼續檢查持續補充……家人當時一聽說孩子缺這又缺那,立刻慌了神,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毫不猶豫地買了單……
其實,我當時不是沒有疑惑的,我的孩子每天心情愉悅、睡眠安穩充足、玩游戲時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身高和體重在同月齡孩子中也是中上等……換句話說就是,我的孩子并沒有明顯的缺乏微量元素的癥狀,憑什么說缺?為什么要補?
我一直認為,關心孩子,不是一味做加法,而是要適當做一些減法的。所以我開始查看資料,在網上搜集一些相關信息,與有經驗的寶媽們交流,結果告訴我:那些補充劑完全沒有必要給孩子吃,而事實證明4年來我的孩子并沒有受到缺鈣或者缺鐵的困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也就意味著,當時的那個檢測是并不準確的,所以也是真的沒必要的。
我國衛計委也在2013年10月出臺的關于規范兒童微量元素檢查的相關文件中規定:不宜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體檢等普查項目,尤其是對6個月以下嬰兒。
兒科界的大神崔玉濤也說:“由于鈣、鋅、鐵等元素的生理效應部位不在血液,所以檢測微量元素根本沒有意義。特別是檢測頭發更沒任何科學道理。末梢血檢測,不能保證取血時不被組織液稀釋,所以連血液水平都不能代表。微量元素檢測會引導家長過多關注微量元素,造成微量元素制劑盛行,從而忽視均衡營養,百害無一利。”
還有,醫師奶奶張思萊女士也對此發表了意見,她說:“目前所有的檢測微量元素的結果都不能真實地反映體內常量和微量元素的真實水平,必須要結合臨床表現的癥狀。這些檢測的結果不能作為臨床診斷的標準,也不能以此作為治療用藥的依據。”
美國兒科醫生協會甚至建議:健康的,飲食結構均衡的孩子,完全不需要額外補充營養補充劑。還有專業人士告訴我們:“足月出生的健康嬰兒,除非出現了缺乏某些微量元素的癥狀,是無需做任何微量元素的檢查。”
所以,不盲從,不輕信,關心孩子健康從關注孩子成長開始,才是明智之舉。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