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們身邊充斥著大量的“垃圾食品”,而盡管不少針對“垃圾食品”的說法(例如“垃圾食品”會致癌)都并沒有什么根據,但它們對健康有很大危害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這樣一來,很多人便會想盡辦法躲避日常生活中的“垃圾食品”,以規避由此帶來的健康風險。不過,相當一部分人都對“垃圾食品”十分熱愛,這究竟只是一種逐年累月養成的習慣,還是多種因素交雜而成的必然現象?我們不妨通過今天的這篇文章,來一起了解人們喜愛“垃圾食品”的原因。
“垃圾食品”為什么對人有害?
雖然直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人都對“垃圾食品”的概念知之甚少,但這并不妨礙科學界對此類食品有一個大致的定義。一般情況下,科學界會把營養物質比例失衡、長期食用能夠導致代謝紊亂、心血管疾病等嚴重后果的食物,統一歸為“不健康食物”,也就是我們所俗稱的“垃圾食品”。
“垃圾食品”之所以會嚴重危害人的健康,和它們通常所具有的三個特性(高(加工)糖含量、脂肪酸比例失衡、高鈉含量)密不可分。大量攝入以果糖為主的加工糖(它們通常會以“果葡糖漿”或“高果糖玉米糖漿”的“馬甲”出現在配料表之中)會擾亂人的能量代謝和食欲調節機制,從而讓人體對“吃飽”的判斷模糊,進而在不知不覺間攝入了超過身體所需的食物,同時也會使身體的代謝負擔加重;食物中脂肪酸比例的失衡不僅僅會增加心血管系統的“壓力”,還會間接對代謝造成不利影響;至于令不少人“喜聞樂見”的高鈉(鹽)食物,它們會通過干擾血壓平衡的維持,直接導致高血壓的發生。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為什么食品添加劑并沒有被歸為“垃圾食品”危害健康的特性?實際上,目前適量使用的絕大多數合法食品添加劑,對身體的危害通常可以忽略,而即使是少數在健康風險上有所爭議的食品添加劑(如食用色素、甜味劑),它們對身體有害和無害的證據相互混雜、質量參差不齊,所以一般難以判斷它們對身體的最終影響。
為什么我們如此鐘愛“垃圾食品”?
在現實生活之中,這樣的場景絕非少見——我們一邊時刻告誡自己“不要被‘垃圾食品’誘惑”,一邊卻會經常忍不住“飽餐”一頓“垃圾食品”。這樣的矛盾,固然可以用定力不足等原因來解釋,不過實際上,我們喜歡“垃圾食品”,倒和自身定力并沒有太大關系,更多地是外界因素和身體內因素綜合起來的結果。一般情況下,下列幾種因素往往會導致你在面對“誘惑”時放棄“抵抗”,選擇用“垃圾食品”來作為主食:
烹制食品的時間不足:顯而易見的是,自己所烹制的食品,其營養價值要遠遠好于從外面購買來的各種加工食品,這主要是因為加工食品為了吸引顧客購買,通常配方會傾向于含有更多的加工糖、鹽、飽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不少有力的研究證據表明,加班、工作緊張等因素會通過縮短人們可以用在烹飪上的時間,從而“逼迫”人們由自己烹飪食物轉為購買快餐;而更加糟糕的是,在辦公場所等地點周圍分布的快餐店的食物(自然也包括可以在辦公場所輕松獲得的“外賣”),其為“垃圾食品”的可能性要較在其他位置買到的食物明顯更高。除此之外,在辦公場所等“非常規”就餐地點就餐,本身就會提高人們選擇“垃圾食品”的可能性。
廣告宣傳的影響:我們在生活中難免會見到各種各樣的食物廣告,不過少有人想到的是,食物廣告其實也可以對人們的就餐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且無論是孩童還是大人都會“中招”。而具體到我們身邊,由于“垃圾食品”生產廠商在廣告方面的投入更大,廣告的覆蓋面積和出現頻次更廣,因此它們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的影響不容忽視,甚至于很多人會直接受到這些廣告影響,而在選擇訂餐時更傾向于選擇廣告所示的“垃圾食品”。“垃圾食品”的廣告宣傳所帶來的另一個影響即是,兒童在看了此類廣告之后,一般會在不經意間對食物的風味等指標更加注重,并直接產生與廣告密切相關的饑餓感。
“視覺饑餓”和“饑餓效應”:“視覺饑餓”是指人們在看到食物的圖片(尤其是美食的圖片,或是經過仔細修繕后看起來十分誘人的食物圖片)時,視覺信號會在傳達到大腦后刺激腦內負責能量代謝和食欲的區域,從而直接產生食欲的現象,盡管它直到不久之前才被研究透徹,但依然不妨礙它在食欲調節機制中占據了一定地位。鑒于不少人在社交網絡或是媒體中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深夜報社”(指在夜間突然看到他人分享的美食圖片或視頻)現象,“視覺饑餓”的意義不可謂不重要。與此同時,人們在饑餓之時,經常會在饑餓感的驅動之下,主動放棄選擇食物時的“理性”,從而進食大量“垃圾食品”,這樣的“饑餓效應”同樣也是影響人們進食“垃圾食品”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何避免“垃圾食品”的威脅?
既然我們早已明確了各類“垃圾食品”對身體的危害,那么盡量避免因一時沖動而攝入垃圾食品,這一點無疑十分必要。而要想成功做到這一點,僅僅有強大的意志力可能遠遠不夠,畢竟攝入“垃圾食品”不僅僅取決于意志,還是很多生理和心理因素共同結合所造就的。下面的這些策略,可能會對減少“垃圾食品”的攝入有一定幫助:
避免受周邊“垃圾食品”氛圍(如廣告、家中存放的大量“垃圾食品”、同事或朋友喜愛“垃圾食品”的習慣等)的渲染,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和社會交際,從而讓你“籠罩”在健康食品的“氛圍之中”;
盡量不要因工作而犧牲自己的就餐時間,如果的確因為工作繁忙而無法保證足夠的就餐時間,那么你至少應該在身邊備上一份健康的餐食,而不是靠外賣和快餐店解決問題;
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視覺饑餓”效應,夜間訪問社交媒體等可能出現“深夜報社”的媒體時應格外小心,同時最好給朋友們傳達“我不喜歡‘深夜報社’在身邊出現”的信號;
僅在你真的很餓的時候進食,因為有時看起來很嚴重的“饑餓感”,其實是身體受其他因素影響而產生的不恰當的信號,而倘若在此時進食大量食物,那么你前期的努力很可能會因此白費。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