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春節來臨,怎樣才能“千杯不醉”?

    每逢佳節來臨,中國人的餐桌上就永遠少不了酒,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有著豐厚的酒文化底蘊,也和中國人把酒作為一種社交工具有著密切的關系。不過在如今,相信絕大多數人都已經知道了酗酒對身體的危害,但又沒法在節日里做到真正的“滴酒不沾”,那么,究竟怎樣飲酒才能做到不傷害身體,又有什么方法可以讓人做到“千杯不醉”呢?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下面這篇文章。

    人體是怎樣代謝乙醇的?

    眾所周知,酒中最具代表性意義,同時也是產生了酒對人體的絕大多數毒性的物質,自然便是乙醇(酒精)。作為釀酒物質發酵產物的乙醇盡管能夠在極端情況下被人體作為能量物質而利用,但人體實際上是不能儲存乙醇的,也就是說,所有被人體攝入的乙醇都要經過一系列代謝,最終形成乙酸等產物而排出體外。

    在人體通過飲酒攝入乙醇后,進入胃腸道的乙醇很快就會通過被動擴散效應進入血液循環,隨血液流動到肝臟后,再進行進一步的代謝。在肝臟中,絕大多數的乙醇會通過乙醇脫氫酶(ADH)代謝成乙醛,少部分未能被ADH代謝的乙醇,也會被肝臟中負責藥物和有機毒物代謝的細胞色素P450酶2E1(即CYP2E1,關于該酶的作用,詳見《為什么一些藥物有使人猝死的風險?》)代謝,產物同樣是乙醛。

    不過,乙醛并不是乙醇代謝的最終產物,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乙醛對人體有一定的毒性。乙醛在肝臟內短暫停留之后,即會被乙醛脫氫酶(ALDH)代謝成為乙酸,而乙酸既可以通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也可以參與到人體的其他代謝活動之中,乙醇的代謝便就此結束。

    哪些人不適宜飲酒?

    從上面的乙醇代謝過程之中我們不難看到,人體若想完全代謝乙醇,必須要依靠多個肝臟中的代謝酶,而倘若這些代謝酶(尤其是代謝乙醛的酶)的活性受到干擾,便難免會發生乙醛或乙醇在體內蓄積的情況,從而導致乙醇中毒。一般情況下,下列人群因乙醇代謝酶的活性受到了影響,所以不宜飲酒:

    • 飲酒臉紅者:約有50%的亞洲人攜帶有一個特殊的ALDH基因——ALDH 2*2,該基因“指揮”下合成的ALDH,催化乙醛生成乙酸的活性極低,而倘若人體內兩個ALDH基因均為ALDH 2*2,那么其代謝乙醛的速度將極其緩慢,乙醛也會在人體內大量蓄積。乙醛由于能作用于面部血管導致臉紅,因此在飲用少量酒后即出現臉紅的人,其體內的ALDH活性很有可能非常低,此類人群不適宜飲酒。

    • 正在服用可抑制乙醛脫氫酶的藥物的患者:ALDH的活性不僅僅可以因基因異常而大幅降低,也可以被某些藥物所抑制。由于藥物往往可以非常徹底地抑制ALDH的活性,因此服用了可以抑制ALDH的藥物后再飲酒,便會出現包括頭暈、心悸、面部潮紅在內的乙醛中毒癥狀,嚴重時甚至可以威脅生命,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雙硫侖樣反應”(因戒酒藥雙硫侖可以引起同樣的反應而得名)。一般能夠引起雙硫侖樣反應的主要為抗生素,其中又以頭孢菌素類和甲硝唑、磺胺等為主。

    • 服用對乙酰氨基酚的患者: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作為很多復方感冒藥和解熱鎮痛藥的主要成分,兼具有鎮痛和退熱的作用,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藥物之一。不過,攝入乙醇可以使其代謝酶CYP2E1在肝臟中的合成增加,而CYP2E1恰巧可以把對乙酰氨基酚代謝為可以損害肝臟的有毒代謝產物,這就導致飲酒者往往更容易發生致命性的對乙酰氨基酚中毒。

    怎樣才能“千杯不醉”?

    在節日應酬時,我們經常難免要因為禮節而喝上大量的酒,而對于絕大多數酒量并不是特別高的人來說,這很容易造成飲酒后的劇烈不適甚至于酒精中毒。這樣一來,不少人便開始期盼有一些方法能夠臨時“提高酒量”,從而避免自己在飲酒時出現不適。實際上,指望臨時提高“酒量”并不是很靠譜,但如果能夠做到“技巧性”的喝酒,喝下很多杯而不醉,也并非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首先,喝酒這件事一定要量力而行,因為不適當地攝入大量酒精,輕者會在一定時間內產生劇烈的不適感,嚴重者甚至會因酒精中毒而需要入院治療。正如前面所述,喝下少量酒即臉紅(意味著ALDH活性缺乏)的人、服用頭孢類抗生素或甲硝唑的患者、服用對乙酰氨基酚的患者均不適宜飲酒,對他們而言,哪怕只是喝下少量的酒,也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后果。除此之外,女性一般在飲酒時更應注意適量,因為女性體內分布有較多且廣泛的脂肪組織,而乙醇的脂溶性較差決定了女性的酒量通常會較男性更少,女性也更容易在餐桌上喝醉。

    其次,這個世界上并沒有什么有效的“解酒藥”,更沒有藥物或食物能夠幫助你“千杯不醉”,這是因為ALDH的活性很難受到體外因素的影響而上升,而市面上所流傳的諸多“解酒藥”和“防醉食物”,實際上并沒有什么科學依據,無非就是商家的炒作而已。即使是嚴重威脅生命的乙醇中毒,目前也并沒有什么行之有效的針對性治療方案(盡管納洛酮等藥物在國內被廣泛使用,但學術界認為此類藥物對乙醇中毒的有效性節接近于0),更何況是情況相差甚遠的醉酒。

    再者,如果真的想臨時性地略微提高酒量,從酒精的吸收下手無疑更加靠譜。由于乙醇需要在胃腸道經過被動擴散作用來進入血液循環,因此胃腸道內的一些因素可以顯著干擾乙醇吸收。例如人在飽腹時飲酒,乙醇吸收的速度便會較空腹時慢許多;而若是能夠有方法降低酒精飲料中的乙醇濃度,乙醇吸收的速度同樣會大幅減緩。所以下次若想讓自己能夠盡可能醉的晚一些,不妨先吃飯再喝酒,或是盡量喝酒精度較低的酒,這兩點都有助于防止醉酒。

    (本文參加知道日報2017春節征稿活動)

    • 發表于 2017-01-25 00:00
    • 閱讀 ( 75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