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幾年前,,歐美消費市場就發現“掛牛頭賣馬肉”的事情,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度不斷下降。在2012年底發布的一項報告中披露,在其抽樣調查的81家紐約商場和餐館中,有約39%的海鮮產品涉嫌假冒,以亂貼標簽或者亂寫菜單等方式誤導消費者。如今這種現象又在洛杉磯出現了。

到美國洛杉磯壽司餐廳點壽司時,最好要求餐廳提供證明,以確認盤中飧跟想點的沒兩樣。為什么這么說?從2012年至2015年,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生對當地26家口碑較高的壽司餐廳進行抽樣調查,他們從壽司中10種比較流行的魚取樣,進行DNA檢測。研究發現47%的壽司菜品與標簽不符,其中不乏故意摻假現象。
主持研究的UCLA教授巴勃說:“我們買的,有一半跟我們認為的不同。”研究成果發表在《保育生物學期刊》。這項研究共同作者魏勒特指出,食品標示不實并非新鮮事,但情況如此普遍,尤其在像洛杉磯這種擁有高度識的巿場,那就令人驚訝了。在一家餐廳,菜單上標示的3種不同種類的魚類菜品被端上餐桌后,調查者發現這不過是同一種魚。

研究表明,大比目魚經常被替換成廉價的其他種類比目魚;黃鰭金槍魚經常被換成大眼鯛金槍魚,后者是一種被過度捕撈的魚類。而三文魚幾乎不被替換,藍鰭金槍魚從未出現摻假現象。其中,94%被標識為“白金槍魚”的魚肉制品其實是王梭魚,后者所含毒素可能導致腹瀉;調查的16家日本壽司店全部都涉嫌銷售假冒魚肉制品;從一家小型超市購買的紅鯛魚和大比目魚樣本實際上是方頭魚,后者因含有大量的汞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列入不適合食用魚類的名單。鮭魚幾乎可肯定沒誤標,平均每10個樣本中約僅1個標示不實;藍鰭鮪則是1次都沒標錯,「但43份比目魚、32份紅鯛魚壽司的DNA測試結果,卻都顯示出其他的魚類」。另外,蒐集到的9份黃鰭鮪壽司中則有7份標示不實,通常用早已過度捕撈的大眼金槍魚取代。
研究還警告,除了欺騙消費者以外,摻假行為對某些魚類食物過敏者及孕婦和小孩造成健康風險。美國人通常習慣吃魚排等食品,所以他們會在商場和超市中購買成品魚肉。業內人士表示,對于這些魚肉種類,普通消費者往往難以辨別,大部分消費者只能依照食品標簽購買產品,很容易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到廉價魚肉或問題魚肉,引發健康問題。分析指出,由于海鮮的市場供應環節多且復雜,所以批發商、供貨商和分銷商都應提高警惕,杜絕假冒。

美國人通常習慣食用魚肉,而不是整條魚,這讓許多商家更容易以次充好。食品安全比天大。但是在現實中,的確存在監管不力的客觀原因。食品行業本身是一個良心行業,只有包括企業、政府在內的各個環節共同努力,才能重建消費者的信心。(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