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公交WiFi步履維艱:是我們不想蹭WiFi了?

    昨日聽聞一個壞消息:從今往后,在中國不少城市的公交車上,你或許很難再“蹭”到免費WiFi了。國內最大的公交WiFi運營商16WiFi官方宣布:在廣州,上海,深圳,佛山,福州,天津,長沙,杭州,海口,紹興,開封暫時關停WiFi服務,只保留北京和昆明“作為樣板城市”。

    2016年中國WiFi領域最大融資事件的創造者,在進入2017年后顯得舉步維艱。若你是上述城市的用戶——瀏覽公開聲明后面粉絲那些感傷的留言(盡管情緒上更像哀悼一項“公益事業”的意外夭折,而非商業邏輯的先烈),這一決定確實令人沮喪。同時,對于公共出行免費WiFi,甚至整個商業WiFi產業而言,這一決定則令人生疑:不是說好了沒有WiFi是現代社會的最大酷刑么?在未來人類進化環境中我們與WiFi不是魚水之歡么?更何況,當免費WiFi在其他環境中充分普及,交通出行不是一直被視為“WiFi行業最后一個痛點”么?為什么給公交車這一方天地提供WiFi的創業者命運多舛?

    答案也許就出在公交車這“一方天地”上。

    嗯,如果你像我一樣,相信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流量”二字的意涵正逐漸變成“使用場景+用戶時長”,審視16WiFi這個壞消息的角度就會清澈一些:問題或許就出現在16WiFi選擇了“市內短途”——這一距離創業目標實則漫長的道路,因為無論“場景”還是“時間”,都會讓后向運營模式受阻,非常遺憾,這二者幾乎是移動互聯網競爭的全部。而剖析它的對立面,將目光聚焦在出行免費WiFi的長途空間,這一行業的未來就要晴朗許多。

    在路上,你需要的是哪種WiFi

    事實上,在公開聲明中,16WiFi自己解析了暫別原因,理由有三:首先即是運營費用高企,而費用很大一部分是向公交集團繳納的“入場費”。理由之二就是后向運營模式的受阻。在官方描述中:“由于市場流量資費下降的趨勢以及種種其他原因,下載APP的人數并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值,因此短時間內后向運營模式也無法彌補巨額的成本壓力。”理由之三,16WiFi將苦衷傾訴給了政府:“我們做的是建設智慧城市,綠色出行,給百姓帶來的是便捷免費WiFi和娛樂生活,這種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公益之舉,卻沒有公益資金來扶持,讓人不免嘆息。”——上述三條原因,更像是銜尾蛇那般互為因果,最終形成死結,而我在看來,死結中最令人絕望的一環是這個:用戶需求。

    直覺便知,相較于長途出行中的百無聊賴,“打發”短途出行的時光要容易得多,甚至容易到令人忘記“這里可以連WiFi”,何況如一位網友所言:在又晃又擠的公交車上,你真有閑情刷WiFi么?

    當然,更核心的忽視理由是不在乎。人民網發布的《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2016)》藍皮報告書顯示,2012—2015年,國內移動流量平均資費年均下降17%,2015年降幅甚至超過了40%——移動流量費用每一個下降的百分點,不恰當地說,都更像是短途免費WiFi供應商的每一滴血,畢竟如今一天24小時的多數時候都有室內WiFi,對越來越多人來說,通勤路上的短暫時光已經構不成人性深處的“損失厭惡”。

    但毫無疑問,長途就不一樣了。舉個例子,相信在國內航班WiFi尚未普及之前,會有越來越多人喜歡高鐵勝過飛機,盡管網絡速度慢信號差,但聊勝于無,也只有在這種動輒幾個小時的場景之下,可以調動人們的損失厭惡(哪怕是通俗意義上“不差錢”的人),免費WiFi才是需求。所以可以預見,國內也早有運營商瞄準了這種場景下的差別,目前最大玩家是航美旗下的“往返”,他們為包括長途大巴,鐵路,航空領域在內的長途交通出行場景提供免費WiFi。

    哪怕從各個博弈方的態度上,長途出行就與16WiFi的感傷氛圍不同。舉例而言,與公交集團相對強硬的“入場費”不同,航美與長途大巴公司和航空公司采用戰略合作分成模式——當然,與“鐵老大”鐵路局還是需要繳納入場費的,但由于是長期合作,且用戶在火車上使用WiFi時間長,對運營商的商業貢獻基本與流量使用成本相當;而在政府關系上,看起來長途WiFi也更受政府青睞,航美已和全國九大鐵路局建立密切合作關系,將“往返”安裝在下轄大部分火車上。另外也已經和聯通成立合資公司,專注于交通流量的運營。

    一切順遂都指向一點:這個時代,忽視場景,就等于忽視用戶——如果說生物演化是靠外界環境,那么若將商業模式比作物種,它得以生存的關鍵就是場景。機緣所致,幾年之前,“出行免費WiFi”這一祖源依不同場景分化為不同物種,而現在看來,它更適合做“長途旅行”。

    當然,也正是由于更廣闊的需求,商業WiFi最核心的競爭力——規模效應才成為可能。要知道,無論長途還是短途,這都是一個規模制勝的行當,唯有攻克全國市場才能實現盈利最大化。更關鍵的是,渠道優勢的率先夯實讓長途WiFi很容易成為一個頗具排他性的收益遞增游戲。

    目前的領跑者航美當然樂見其成,官方數據:整個長途出行領域(大巴,鐵路,航空)已覆蓋65億人次,2020年這一數字可能將達到150億。拆分來看:大巴市場年覆蓋率超過45億人次,約占總客流量25%;鐵路市場簽約列車總數量達全國列車總數的一半,年覆蓋率超過15億人次,約占總客流量60%;航空方面,航美與國內諸多航空公司達成長期戰略關系,和聯通成立合資公司,與東航南航合作做機載WiFi,以消弭現代社會唯一與世隔絕的信息孤獨。

    時間戰場

    最后,讓我們換個觀察角度,從“場景”切換到“時間”。

    常識是:WiFi已成剛需,商業WiFi運營商需要在基礎服務之外提供更多市場化服務。但一切服務都建立在時間,或者說用戶時長的基礎上。而由于短途,即便用戶選擇免費WiFi,似乎也很容易將它看做是一種連接工具,而不是內容平臺。

    這很危險。在整個2016年,包括支付寶在內,各種工具類應用都試圖添置更多內容因素,獵豹移動更是喊出了向內容轉型的大戰略。很好理解,在所謂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當人口紅利結束,用戶注意力成為最寶貴的商業資源,商業模式也就更多依附于搶奪時間份額的時間戰場,讓用戶在平臺停留更久的時間——但短途WiFi行走在這一邏輯的岔路。也因如此,16WiFi試圖憑借免費入口構建內容平臺的路徑就非常艱難。

    由于使用時長,長途免費WiFi實現這一路徑要容易得多。拿航美來說,由于需求帶來了海量用戶(官方數據是:目前已積累用戶數千萬,預期今年每日活躍度達到3000萬),即可在此基礎上構建“WiFi后服務市場”:在個性內容推薦,版權視頻和游戲等領域做出內容供給,甚至打通出行生態鏈,提供叫車,住宿,景點門票等服務(畢竟現在美團上都可以直接打車了)。而值得一提的是,在“往返”構筑的“移動出行第四方平臺”框架中,上述服務提供方多來自滴滴,網易,優酷等第三方平臺,這意味著,用戶無需額外下載這些龍頭APP即可在同一平臺完成服務。

    未來,像其他出行類產品一樣,基于出行數據分析,長途免費WiFi運營商也會在提供個性化服務之時,幫助商家更精準的與用戶對接。當數據流淌,更多可能也就得以涌現。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關于出行WiFi更好的故事。當你“哀悼”同族時,調轉視角,就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理由只有一個:沒人愿意活在一個長時間沒有WiFi的地方。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于用文字優雅的文章,為您提供談資與見識)

    • 發表于 2017-02-19 00:00
    • 閱讀 ( 71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