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越長大越孤單?成年人的友情會發生哪些改變?

    小友說:“童年的朋友,猶如童年的衣裳,長大后,不是不愿意穿,是無可奈何了。”除了詩人木心曾對友誼發出過無奈的感慨,我們自己其實也能感受到,成年后友情的含義在不斷變復雜,那么于你而言,友情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呢?

    在人際關系的“階級”中,友情通常被壓在金字塔底端。愛人、父母以及孩子,都排在朋友之前。

    這種“偏心”既體現在生活中,也存在于科研領域。研究往往更多地關注伴侶、家人之間的關系,而非普通人的友誼。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的傳播學副教授 Emily Langan 去參加國際人際關系研究者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lationship Researchers)的會議時,她發現“友情在那里是最小的一個分支,甚至可以說就是一個零部件”。

    和家庭關系不同,友誼的獨特之處在于:我們自由選擇進入這段關系。而且,也不像其他自愿自發的結合(如婚姻或浪漫關系等),友誼沒有一個正式的結構。你通常不會(希望是)好幾個月都不和你愛人說話,或完全不去看望重要的親人,但你很可能會這么長時間都不和某一個朋友聯系。

    一個接一個的調查研究表明了朋友對于個人幸福感的重要作用。盡管隨著人們年齡增長,友情會發生改變,但人們對于友情的期待和收獲是一貫存在的。

    盡管暴露年齡,但是“古惑仔”的熱血兄弟情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俄亥俄大學人際傳播學教授 William Rawlins 說:“我采訪過小到 14 歲,大到100歲的人,聽他們描述和評價人生中‘友情的意義’,發現人們對于友情有三種期待:可以傾訴,可以依靠,以及可以一起享受快樂。這三種期待是人歷經一生都不會改變的。至于他們是在什么樣的情況和條件下實現這樣的期待,那就很難說了。”

    自發自愿的性質,讓友情很容易被生活中的變動所影響(而正式的關系不會)。成年之后,隨著人們長大、離別某地,友誼似乎最容易遭受沖擊——你會被你的家人“絆住”,你可能要優先考慮一下你的配偶。當你想要找朋友出來喝一杯時,你再也不能像小時候那樣直接沖到他家喊他出來,而是要提前兩個星期問他有沒有這個時間。

    《請回答1988》劇照,一起成長的朋友,也會因長大而各奔東西

    友情最美妙、最獨一無二之處在于,人和人之所以成為朋友,是因為他們想做朋友,而選擇了彼此。“就像一名雙重間諜,我能選擇進入,也可以選擇離開。”Langan 這樣說道。

    縱觀一生,從上小學到進養老院,友情都在為我們的身心健康帶來好處。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內心看重的事情和責任重擔轉變,友誼會因此受到積極或(通常是)負面的影響。

    成年人的友情故事通常有個美好的開頭。Rawlins 認為,成人早期是建立友情的黃金時期,特別是對于那些有能力考上大學的人。

    在成年早期,形成友誼的方式進一步變得世故復雜。童年時,朋友大多數是能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到了青少年時期,朋友之間慢慢有了更多自我表露和相互支持,但青少年階段仍在尋找身份認同,學習著如何培養親密。友情會幫助他們學會這些東西。

    童年的友誼很簡單,一起玩泥巴也是高興的(picture from 攝圖網)

    但,“在青春期的人們都有一個易受影響的自我,不斷在改變”。有多少最熱門組合的周邊T恤,僅僅因為朋友說“這樂隊爛透了”,最終被皺巴巴地塞在抽屜最底層?大概沒有人會知道真實的數字。但在成年早期,人們通常會對自己的認同更有安全感,他們傾向于尋找重要價值觀相近的朋友,這種穿T恤的小事就隨便啦。

    為了了解朋友的最新情況,年輕人也需要將時間奉獻給他們的朋友。根據“人類關系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Human Relationships)所說,年輕人通常每周花 10 到 25 小時和朋友在一起。2014 年“美國時間利用調查”(American Time Use Survey)顯示,和其他年齡組相比,20 到 24 歲的年輕人平均花最多的時間在社交上。

    大學給予了一個促進人們進行啤酒聚會和拉近距離的環境,但那些沒有上大學的年輕人似乎很難獲得一些通過與朋友相處習得的責任感,比如說婚姻、照顧兒童或者年邁的父母等等。

    在青年時期,大多數你遇見的人都和你上同一所學校或是住在同一個鎮上,友誼的社交網絡也自然會變得密集。當人們為了學業、工作或是家庭搬家時,社交網絡隨之擴大。搬離自己的小鎮去上大學,讓許多人初次體會到遠距離的滋味。在一個由德克薩斯基督教大學傳播學副教授 Andrew Ledbetter 帶領的縱向研究中,通過追蹤多對超過 19 年感情的好朋友,發現他們這段時期搬家的平均次數是 5.8 次。

    Ledbetter 說:“我認為這正是我們這個移動化的、高度信息化的社會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我們并沒有思考這種方式正如何危害著我們的社會生活構造。”

    我們對朋友并不像對我們的伴侶、工作伙伴或是家人那樣存在義務。當我們要離開時,盡管會傷心,但我們始終會走。這就是友誼的一種內在緊張狀態,Rawlins 稱之為“獨立和附屬的自由”

    當人們步入中年時期,他們對自己的時間會有更多需求,其中許多的需求都會比友情更緊迫。

    畢竟,推辭與朋友的敘舊會比缺席天倫之樂或是重要的商務出差容易得多。人們在理想當中對友誼的期許常常會與現實情況沖突,Rawlins 這樣說。

    但許多時候,我們就選擇了商務宴席(picture from 攝圖網)

    Rawlins 認為真正苦樂參半的方面是,成年早期正式從將所有時間投入到友誼中開始的。友誼在幫助你認清你是誰、接下來會做什么的方面,具有充沛的而深刻的重要性。然而當成年早期結束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已經沒有辦法將時間分配給那些曾經幫助你做過決定的人了。

    時間都被大量地傾注在工作和家庭上了。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結婚了或者有孩子,但即使是那些單身人士看待友情的方式也很有可能會受到其他夫妻情侶的影響。Rawlins 說:“在人生軌跡中,朋友減少量達到最高峰是在他們結婚之后。其實這個非常的諷刺,因為在婚禮上,新郎新娘雙方都邀請了各自的朋友們,所以這可能是與朋友們最后一場美妙而又戲劇性的聚會,隨后他們就分道揚鑣了。”

    在 Rawlins 于 1994 年進行的關于美國中年人如何對待友誼的一系列采訪里,他寫道:“這些成年人在針對親密或所謂真實友情的討論中,滲透著一種有形的諷刺。”他們將友情定義為“陪伴左右”,但卻說他們甚少有花時間去陪伴他們最珍貴的朋友,不論是因為條件不允許、還是聲稱因為年紀大了而有心無力。那些住得近在咫尺的朋友會覺得,安排機會去和朋友們一起相處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有的人會提到,很多時候他們說的多,做的少。

    隨著他們為了生活一次次搬家,人們通過不同的方式認識和維系友情。有的人非常獨立,他們去到哪朋友就交到哪,他們擁有的更多可能是泛泛之交,而甚少深厚的友誼。其他人則更挑剔一些,意味著他們可能多年來都只有那么幾個最好的親密朋友,但深刻的感情投入意味著一旦失去其中一位朋友,打擊會是毀滅性的。最靈活也是最有收獲的,則是那些能和舊朋友維持著聯系,同時又持續地因為滿世界搬家而結識更多新朋友的人。

    Rawlins 說,人在中年時候交的朋友更多地是來自于各種其他關系,比如說工作伙伴、孩子朋友的父母等等,因為當他們已經擁有一個花時間呆在一起的借口,這很容易能讓時間緊張的大人們成為朋友。然而結果就是,他們的交友技能會退化。“在一項研究中,我們讓人們說出自己最近一次結交一個朋友的故事,談談他們怎么樣從認識變成朋友。有趣的是,我們發現這樣的問題對于他們來說很糾結。”Langan 說。

    但如果你在人生的軌跡上繪制一下忙碌的情節,你會發現它是個拋物線。那些占據了你時間的任務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一旦人們退休了,孩子也長大了,他們又會有更多的時間去跟朋友們分享生活了。人們會重新找回曾經失去聯絡的朋友。而且和他們呆在一起這件事似乎會變得緊迫起來。根據社會感情選擇理論,在人生后半段,人們會開始將那些能讓自己獲得最大幸福感的體驗排在更高的優先等級,包括花時間陪伴最親密的朋友和家人。

    忙碌了大半生,只能抓緊余下的時光(picture from 攝圖網)

    的確有的人試圖將友情維系一生,或者說至少維系在人生中較長的一段時間。但是誰又能預知自己能否度過中年危機,誰又能陪你熬過友情的“白銀時代”(譯者注:“白銀時代”是神話傳說中在最幸福的黃金時代之后、情況稍差的時代)呢?

    無論人們是堅守著自己的老朋友,抑或是各自成長,似乎都能歸結為奉獻和溝通。在 Ledbetter 關于好朋友的縱向研究中顯示,人們所報告的在 1983 年期間好朋友們保持親密的月份數,預測了他們在 2002 年是否還保持親密,這意味著你在友情中的投入越大,就越有可能使之長久。其他的研究也發現人們需要判斷他們從友誼中的收獲與自己的付出是否成正比,才可以預測一段友情能否成功延續下去。

    和一群畢生好友出門聚會可能會是一件煩人的事情,因為他們多年相處積累的一些隱晦的笑話和引用往往使外人很難理解他們的對話。但這種在小圈子內共通的語言往往是友情維系下去的原因之一。研究人員在縱向的研究中,發現他們能夠通過好朋友在 1983 年玩猜詞游戲中的表現好壞來預測兩人之間未來的親密度。(這個游戲有點類似“你畫我猜”,即一個人說出關于詞語的線索但不能說出這個詞,另一個人猜)

    猜猜這是什么(picture from baidu)

    “這種交流技巧和心領神會可以幫助朋友成功渡過可能會影響友情穩定的人生轉變。“研究如是說。朋友之間的交流不需要很頻繁,也不需要很復雜,只要有共同話題。

    當然了,現在比以前有更多的方式供人們與朋友交流。媒體多樣性理論提示我們,朋友之間越多地通過各種平臺或渠道(比如發信息、發郵件、發送好玩的 Snapchat、在臉書上發送鏈接以及見面交談等等)進行溝通交流,他們的友情越穩固。Ledbetter 說:“如果我們僅僅在 facebook 上有聯系(點贊之交),那我們的友情可能存在著極大危險,難以持續到未來。”

    盡管你也知道我們現在所說的 “網友關系”和“真實關系”不再是一條明確的界線,但 Langan 說她的學生仍然將“真實”等同于“親自會面”。

    維持一段關系有四個主要的層次水平,電子的溝通對于有些人來說效果比其他人更好。而第一個層面就只是保持關系,讓你知道有這么一個存在就夠了。在臉書上說聲“生日快樂”,給朋友的推特點贊,這些都是維持友情的手段。它讓這段友情得以存活,但非常不走心。

    第二個層面就是將友情維系在一個穩定的親密度上。“我覺得其實你完全可以在線上做到”,Langan 說,“因為就這些線上平臺而言,他們足夠寬廣,在必要的時候你可以寫一條消息,可以發送一些支持的言論。”有時候通過恢復聯系或者發送走心的道歉郵件,在線上修復關系也是存在可能性的。(這是另一個層面的事情了)不過這取決于關系破損到何等程度。

    但當你上升到更高一級層面時,即你會思考:我能不能讓這段關系的契合度變得更高呢? Langan 認為這就是打破界限的時候了。到了這個階段,人們通常會認為一段令人滿意的關系一定會比線上關系具有更多的意義。

    社交媒體使我們有更多的機會維持更多的友誼,但這些友情都是很表面的。我們也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維持一些可以給予我們支持的關系,這些支持如果沒了社交媒體可能(或許是應該)就會消失了。

    有些關系,社交媒體也阻擋不了它的消失(picture from dongyi)

    “我五歲時候認識的 Tommy,他現在仍然在我的 Facebook 聯系人上,這讓我感覺到很奇怪“,Langan 說,”我和 Tommy 如今的生活沒有絲毫的聯系,即使時間倒回去 25 年前,我和他也沒有任何聯系。Tommy 僅僅活在我的記憶中。我和他已經有 35 年沒見面了,那我為何還要在意他的兒子有沒有被巴黎圣母院錄取呢?就是為他感到高興咯!他于我而言只是個陌生人了,但在如今這個中介關系(mediated relationship)的時代,這類的關系并不需要劃上休止符。

    到了中年,人們往往會積累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城市、從事不同活動甚至相互之間不認識的朋友。這些友情關系可以分為三類:活躍的、處在休眠期的、和有紀念意義的。如果你們有頻繁的互動,你知道對方的生活在各個時間段都發生了什么,你就會打電話給對方給予支持,這也不會顯得唐突。

    一段在休眠期的友情是存在一段回憶的,或許你們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交流了,但在你心目中,他仍然是你的朋友。如果有他們的消息,你會很高興,如果你們在同一個城市,那你們也會約著見見面。而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朋友則是,你并不期待能聽到其消息、見到其本人,或許是再也見不到那種。但他們在你早年的生活中很重要,而你也會因為一些緣由深深地思念他們,你仍將他們視為朋友。

    Facebook 將這類朋友持續放在你的周邊視線范圍內,這種做法將關系變得奇怪了。它違反了我稱之為紀念式友誼的“營友原則”:無論你和你的好友曾經在夏令營中多么地親密,開學之后,如果你們要保持聯系,這就會是一件很尷尬的事了。因為在夏令營的你與在學校的你是不一樣的,Facebook 上狀態的曝光會沖淡這段記憶中奇妙的地方,使你蒼白無力地去嘗試復制你已有的東西。

    好到一起吃瓜,也阻擋不了分別的距離(picture from 攝圖網)

    同樣的道理適用于那些你只會在網上看到的朋友。如果你從未見過你的朋友,你其實并沒有真正地在分享經歷,而只是讓對方知曉你們各自生活的動態而已。這就使這段友誼變成了基于講故事而非基于分享生活,這并不是壞事,但二者就是有不一樣。

    Rawlins 說:“我真的希望告訴你一個道理,友誼常常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假如你只思考我們必須做的事情,比如工作,照顧小孩,照顧父母等,而因此敷衍了朋友,這段友情便會出現裂痕,因為朋友之間是要相互扶持的。”

    他還說,經過了成年早期,人們不再與對方做朋友的原因通常都是間接的,都因為友情之外的事情。來自 Langan 的“友誼定律”的一個發現是,成年人認為禮貌在友情中是不可或缺的。她說,我們并不會覺得成年之后要從朋友身上索取更多。因為這不公平,他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所以我們停止了期待,這對我來說是一件傷心事,然后我們從期待中走開。為了保持禮貌。

    但是,那些讓友情變得脆弱的東西卻同樣讓友誼變得靈活。Rawlins 的受訪者傾向于認為,盡管他們和朋友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聯系,他們的友情仍然持續著——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觀點——如果你幾個月沒有聽到父母的消息,你不會覺得他們平安無事;但如果換做是你的朋友,你依然覺得友情存在著。

    “這或許就是友誼延續的方式,因為人們都是基于彼此的期望而活著。我們都可以切實地感受到,我們在放寬對彼此的期望,甚至說拋開了期望。” Rawlins 說, “在你十歲的時候,一個夏天已經是你過去這十年的三十分之一;但當你 30 歲的時候,你會覺得那恍如彈指一瞬。”

    作為朋友,我們都能理解彼此日漸減少的溝通時間,因為大家都敏銳地感受得到生命流動的速度。隨著年齡增長,我們不再依賴朋友,這當然是一件傷心事,但這使我們擁有了另一種不同的人際關系,一種基于相互理解各自的人性局限的關系。也許 Rawlins 會說,這樣的關系不太完美,但它很真實。友誼是一種沒有任何附加的人際關系,除了那些你自行選擇要聯結的部分,也就是說“無論發生什么事,我都會竭盡所能,我都會在”。

    -end-

    譯者 | 劉蛋蛋

    做一條快樂的咸魚

    原作者 | JULIE BECK

    原文出處 | 

    http://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5/10/how-friendships-change-over-time-in-adulthood/411466/

    校對 | 婉君

    鳴謝 | 砍妹

    排版配圖 | 東移

    「一日一小變」

    “設想一個勾搭新朋友的方法”

    越長大交朋友似乎變得越難了

    你能想到什么勾搭新朋友的方法嗎?

    和小友分享一下吧!

    本文首發于友心人,轉載前請聯系郵箱media@yoxinli.com

    • 發表于 2017-02-22 00:00
    • 閱讀 ( 807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