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圓是漢族傳統的小吃之一,它是由糯米粉做成的球形食品,是元宵節最有特色的食品,一般里面有餡料,煮熟了和湯一起吃。據傳說,湯圓起源于宋朝,當時的明州人新興了一種食品,這種食品是用黑芝麻、油制作成餡,然后加入少許的白砂糖,外面再用糯米粉揉成球,煮熟之后很好吃。因為這種糯米球在鍋里一會沉一會浮,所以當時人們都叫它“浮元子”,后來有一些地區把“浮元子”改稱為元宵。元宵也象征著團團圓圓。
我們在過年吃餃子或者是元宵節吃元宵的時候會發現,不管是餃子還是元宵在鍋里煮一段時間就會浮起來,這是因為什么呢?
這個原因要從餃子和湯圓的制作說起。做餃子的餡所用的菜的水分最好不要太多。當把餡放進餃子皮里包起來的時候,會包進去一部分的空氣。同樣的在制作湯圓的時候里面也有一些空氣。為了防止餃子和湯圓的餡漏出來,人們一般會把餃子和湯圓密封起來,當把餃子和湯圓放進熱的鍋里之后,那它里面的空氣就會受熱膨脹,這樣餃子和湯圓的體積就會變大,由于餃子和湯圓的重量并沒有改變,但是體積變大了,相對來說密度也就會變小了,當重量和體積之比小于水密度的時候,餃子和湯圓就會浮到水面了。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排開水的體積,當排開水的體積等于物體的重力時,物體就會浮起來。
我們來看看浮力的公式,浮力是F、液體密度ρ、排開液體體積V(相當于物體的體積)、g(10N/kg)。那個g是物體所受的重力和和質量之比,這是物理學上是一定值,我們可以不去管它。那么浮力F=ρVg,這里的ρ是液體的密度,所以說這個值也是不變的,那么浮力只和物體的體積有關系。因為餃子和元宵受熱之后體積變大,那么它們所受的浮力也變大了,當浮力大于重力的時候,餃子和元宵也就浮出水面了。
那么為什么受熱之后體積就會變大呢?
在生活中,對于很多東西,熱脹冷縮都是成立的。當物體溫度升高之后,物體的分子動能就會增加,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增加,所謂平均自由程是說在一定條件下,一個氣體分子在連續兩次碰撞之間可能通過的各段自由程的平均值。所以物體一般會表現為熱脹。

在生活中,我們通常看到的是煮熟后的餃子和湯圓浮了上來,但是餃子和湯圓能夠浮起來不一定是熟了,因為當餃子和湯圓受到一定的溫度之后體積就會變大,這個溫度中的餃子和湯圓并不一定是熟了。所以有一些人在煮餃子和湯圓的時候,會重復加幾次冷水,直到餃子和湯圓熟透了為止。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作者: 藺亞丁[責任編輯: 宋金玉]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