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已到,沐浴在春日的和風暖陽下,你是不是覺得我們終于要脫掉厚厚的羽絨服,和寒潮徹底說拜拜了?要是這么想你就錯了。還有個詞叫“倒春寒”你知道不?先來看看天氣預報:
(圖片來源于網絡)
20日起,全國多地將迎大范圍雨雪降溫天氣,氣溫將“跳崖式”下跌。其中,新疆、西北地區東部、西南地區東部、華北中南部、黃淮、江淮、江漢、江南、華南北部等地氣溫將下降8℃以上,部分地區超過12℃。中央氣象臺于今日繼續發布寒潮藍色預警和暴雪預警。
“倒春寒”真的來了!!!看來春風拂面只是曇花一現吶,一眨眼又回到了寒冬時節,好冷~~~小伙伴們,秋褲別著急脫,再把羽絨服裹緊一點吧。
(圖片來源于網絡)
小編不禁產生疑問:寒潮為啥這么厲害?都春天了,竟還這么大威力?今天,小編就來科普一下對氣候影響極大的自然災害之一——寒潮。
寒潮,多發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時節的一種災害性天氣,群眾習慣把寒潮稱為寒流。所謂寒潮,是指來自高緯度地區的寒冷空氣,在特定的天氣形勢下迅速加強并向中低緯度地區侵入,造成沿途地區劇烈降溫、大風和雨雪天氣。這種冷空氣南侵達到一定標準的就稱為寒潮。
中央氣象臺2006年制定的我國冷空氣等級國家準中規定寒潮的標準是:某一地區冷空氣過境后,氣溫24小時內下降8℃以上,且最低氣溫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時內氣溫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氣溫下降到4℃以下;或72小時內氣溫連續下降12℃以上,并且最低氣溫在4℃以下。
說到這里你可能會問了,寒潮到底可以影響到哪里啊,我在最南面,也要當心寒潮嗎?別著急,謎底慢慢揭曉。
首先,介紹一下寒潮成因。在北極地區由于太陽光照弱,地面和大氣獲得熱量少,常年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太陽光的直射位置越過赤道,到達南半球,北極地區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強,范圍擴大,氣溫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范圍很大的冷氣團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適宜的高空大氣環流作用下,就會大規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氣。
來源地區。冷空氣的源地主要有:①新地島以西洋面上。②新地島以東洋面上。③冰島以南洋面上。
形成過程:
1、折疊短期
寒潮的短中期天氣過程分為三大類:(1)小槽發展型(2)低槽東移型(3)橫槽(轉豎)型。
小槽發展型
實質是通過不穩定小槽、小脊發展,把從大西洋到東西伯利亞的大倒Ω流型演變為東亞倒Ω流型的過程,引導新地島以西冷空氣南下,取西北路徑經西伯利亞、蒙古入侵中國。
低槽東移型
歐洲小槽東移過程中,有來自北方冷空氣并入,使小槽發展,導致寒潮過程。低槽東移型寒潮要注意兩股冷空氣合并。
橫槽(轉豎)型
東亞倒Ω流型建立時,極渦向西伸出一個東-西走向槽,槽前后是偏北風(340°-20°)與偏西風(300°-250°)的切變。
2、折疊中期
中期過程是寒潮爆發前的大的環流背景。包括:a. 倒"Ω"流型b.極渦偏心型c. 大型槽脊東移型。
倒Ω流演變特征
a.初始階段:兩個大洋北部脊向極地發展,極渦一分為二,分別移到東、西兩半球,(或極渦偏于東半球),則東半球為兩個大洋脊挾持一個大極渦,形成大倒Ω流型
b.醞釀階段:大倒Ω流型向亞洲地區收縮,形成東亞地區倒Ω流型,亞洲極渦加強并南壓,極渦底部鋒區加強,鋒區上常有長波發展或橫槽緩慢南壓,形成強冷空氣醞釀形勢。
c.爆發階段:中緯度長波急速發展,或橫槽轉豎、或橫槽南壓,引導冷空氣侵襲中國。最后東亞大槽加深重建,過程結束。
中期預報系統
東亞倒Ω流型的建立主要是烏拉爾山和鄂霍次克海兩個地區有高壓脊向極區發展,并在北冰洋形成反氣旋打通而形成。預報員常把烏拉爾山的高壓脊作為預報寒潮和強冷空氣的關鍵系統。綜上所述,寒潮中期預報的關鍵系統應是兩個大洋上的暖性高壓脊。
寒潮路徑
入侵中國的寒潮主要有三條路徑:
(1)西路:從西伯利亞西部進入中國新疆,經河西走廊向東南推進;
(2)中路:從西伯利亞中部和蒙古進入中國后,經河套地區和華中南下;
(3)東路:從西伯利亞東部或蒙古東部進入中國東北地區,經華北地區南下;
(4)東路加西路:東路冷空氣從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氣從青海東南下,兩股冷空氣常在黃土高原東側,黃河、長江之間匯合,匯合時造成大范圍的雨雪天氣,接著兩股冷空氣合并南下,出現大風和明顯降溫。
寒潮的爆發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下具有不同的特點:在西北沙漠和黃土高原,表現為大風少雪,極易引發沙塵暴天氣;在內蒙古草原則為大風、吹雪和低溫天氣;在華北、黃淮地區,寒潮襲來常常風雪交加;在東北表現為更猛烈的大風、大雪,降雪量為全國之冠;在江南常伴隨著寒風苦雨。
寒潮的危害主要有:
①入侵南方的強寒潮,常使長江以南地區的農作物遭受凍害
②在草原牧區,暴風雪會覆蓋草場,斷絕飼料,甚至凍死牲畜
③干燥地區會引起“沙暴”,刮走地表細土、掩埋田園
所以所以,小伙伴們羽絨服還是再多穿一段時間吧,這樣才不會被凍著呢。
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王耀民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