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英語中,有個諺語是說“犯錯為人,寬恕為神”。大致意思跟漢語里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一樣,說的都是犯錯是一件人類沒法避免的事情,這表現了人類對于犯錯之人的寬容度。然而在相同的問題上栽兩次跟頭甚至多次跟頭,就要被人們斥責為不知悔改、不長心了。那么,果然是像人們說的一個人重復犯錯是因為態度問題,還是另有隱情呢?

人們為什么重復犯錯?
美國一所大學的研究者在做相關的心理學實驗時,發現事情可能并不是這么簡單。他們讓志愿者回憶自己亂花錢沖動消費、事后又后悔不已的慘痛經歷,然后又讓這些志愿者都回答一個相同的問題:為了得到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愿意借多少錢。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些以前越亂花錢的人,這次實驗中借債消費也越是毫不猶豫,愿意借的債務也越多。按理說,這些人已經知道自己亂花錢的習慣非常不好,就應該減少自己亂消費的行為了,但實驗表明,他們并不汲取教訓,仍然重復以前多次犯過的錯誤。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長期以來,這個問題讓人們困惑不解,而另外一些問題也讓重復犯錯現象迷霧重重。研究發現,人們在犯錯后又遇到相同的問題時,大腦會放慢決策速度,花更長的時間處理。如果思考時間更充足,再加上之前的經驗積累,大腦做出的決策應該更明智才是。但正如我們看到的,每個人的一生幾乎難以避免地陷入重復犯錯的怪圈中。

那么,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大腦的計算過程又是在哪一環節出現了問題呢?現在,紐約大學的神經科學研究者們也許可以為我們找到答案。
紐約大學的研究者們進行了一次特殊的實驗,這次實驗的對象是猴子和人,受試者會看著電腦屏幕上的一些移動的小點,然后判斷這些小點的下一次運動方向。實驗者們預先設計了程序,操縱了小點集體移動的方向。比如,大部分的點會移向右邊,這個線索很明顯,受試者也很好預測,但一小部分的線索不那么明顯,也不太好預測。
實驗結果顯示,人類和猴子都顯示出了幾乎完全一樣的行為。在預測那些不那么明顯的移動方向時,都容易犯錯。犯錯后,二者都會減慢再次做決策的過程,在遇到更困難的決定時,放慢速度會最大化。然而,受試者的平均正確率卻沒有變。
兩種神經機制的博弈
按理說,大腦決策放慢,人們會更好地避免錯誤,但為什么實驗中受試者的正確率卻沒上升呢?研究者們猜測,在這中間,大腦內部的神經元一定發生了什么變化,才導致大腦在計算時出現了偏差。他們將電極插入到猴子大腦里,觀測了猴子大腦的活動。犯了錯誤后,猴子的大腦會有哪些變化呢?這部分的腦活動會不會是解答重復犯錯問題原因的關鍵呢?
腦電圖顯示,猴子犯了錯誤后,又有更多的信息進入大腦,但與此同時,大腦里神經元的運動越來越慢,這就意味著收集到的信息的質量越來越差。
這也許能解釋為什么我們在第二次遇到相同的錯誤時,并沒有提高再次選擇的正確率,因為我們大腦雖然收集到的信息越來越多,其實質量越來越差。這時大腦的神經機制發生了兩個交戰,自適應機制將收集更多的信息,以防止再次重復同樣的錯誤,這會提高準確度;適應不良機制又會使錯誤信息堆積起來,降低我們搜集到的信息的質量,降低準確度,這種交戰結果將決定著我們會不會犯第二次錯誤。

?挫敗感的陰影揮之不去
這樣看來,重復犯錯不能怪一個人粗心,或者是因為不愿意認錯才導致的,這是一個信息博弈的結果。大多數這種博弈會處于平衡狀態,使我們在面臨同樣的問題時,不會比上次的選擇更正確也更錯誤。
研究者認為,一般遇到挫折時,人們會自我懷疑。我們在遇到相同的問題時,大腦會自我詢問:“為什么相同的問題又會出現?我是不是有什么問題?”這些有缺陷的“嘈雜”信息進入大腦后會干擾正確信息的輸入,影響大腦的計算過程,進而影響決策的準確性。而這一連續的負面反饋還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大腦的抑制作用還會影響記憶力。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舌尖現象”,說的是你知道某個詞語,但是用的時候,就是沒法想起來,或者說話到嘴邊就是想不起來,這種情形在考試中最常見,某個學生知道了某個題的答案,但就是一時想不起來。
這就好像大腦在第一次犯錯后,已經知道了如何操作,但是在相同情形第二次發生時,大腦此刻就是想不起來正確的方法。究其原因,是因為挫敗感、自我責怪的心理或者僅僅是我們對于這個錯誤看得過重,會干擾我們的記憶過程,當我們的大腦思考“在哪里看見過這個問題,為什么又會遇到這樣的錯誤”時,也會掩蓋了所要回憶的那部分特征。最終,大腦對記憶內容暫時抑制,我們也就可能偏離了正確的選擇或者答案。
這樣看來,當一個人犯錯誤后,被責怪被懲罰是沒有什么用的,因為當一個人的情緒受到抑制時,大腦可能在下次遇到這種問題會更沮喪,從而影響了改正錯誤的機會。不能打不能罵,重復犯錯誤的現象就不能改善嗎?科學家認為不必這么悲觀,我們可以將這種情緒引向正確的軌道。

提高快樂的期待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神經系統科學家曾讓志愿者們在電腦屏幕的各種圖案里找到紅色和綠色的物體,找到一個紅色的物體獎勵1.5美元,綠色的則獎勵25美分。第二天,研究者們又讓他們做同一件事情,但這次他們被告知找到任何一種顏色都不會得到獎勵,這次志愿者依舊重點找紅色物體而不是綠色。這個實驗說明我們潛意識里記得更好的事情,這可能與我們對這件事情的更美好的記憶有關,比如一次獎賞,或者一次快樂的體驗。
隨后,研究者證實了人們之所以會被紅色形狀吸引,是因為大腦在分泌更多的多巴胺。這暗示著之前被獎賞的經歷影響了他們,大腦記住了獎賞,即使現在沒有這種獎賞存在,相比較于綠色,紅色也會讓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這個研究也幫助解釋了為什么我們很難擺脫吃垃圾食品的壞習慣,因為當目光注意到了甜甜圈時,會引起一系列思考過程,比如“甜甜圈嘗起來好像很可口”,這會讓甜甜圈的誘惑難以抵擋,干擾了決策的準確度。而最好的策略是提醒自己吃完甜甜圈長期的壞影響,這種負面作用會降低多巴胺。
所以,如果你想去避免重復犯錯,最好不要責怪自己,可以想想假如你不犯錯了,未來會有什么獎賞,這種想象會提高我們的多巴胺,相比被責怪被懲罰這類消極性的方法也會有更好的效果。另外,你一直在犯一個同樣的錯誤,換點別的事情做,或許效果會更好。比如,如果你正在打籃球,你一直沒打好,最好還是改天再打。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說 2017年第1期雜志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