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劇透社原創!

科技進步已經讓電影變為了視覺盛宴。
而特效大片更是成了票房靈藥,總能吸引很多人乖乖掏腰包。
似乎,現代電影沒了高科技的樣子根本無法直視。
比如在《少年派》兇猛的大老虎——

沒了特效以后...

還有《美國隊長》——

這...

《復仇者聯盟》——

也好不到哪去...

《地心引力》夠震撼了——

原來也就這么回事...

是啊,在如今我們的影視作品里,各種特效是見怪不怪。
即使在沒有電腦的無聲電影時代,依靠著當時的“特效黑科技”,電影依然帶給人們巨大的感官享受。
比如1923年的電影《安全至下》中,主角為了避免從鐘樓上掉下,雙手牢牢捉住指針。
看起來真夠驚險的。

實際上,當時的的情況是...
劇組利用視覺上的偏差,在街道對面的屋頂上,建造一個不高不矮,適合攀登的假鐘樓。

還有卓別林《摩登時代》里的這個場景,也曾讓不少人捏過一把汗。
感覺一不小心就要掉下去了。

其實他后面啥都沒有...
磨砂玻璃畫上畫,放在攝影機前就搞定了...

這個很詭異的眼球運動,曾經也是嚇到不少人吧...

其實這一幕分兩次拍就可以了。
只是這兩次的拍攝過程中,演員和鏡頭的位置絕對不能動。
動圖

1926年的電影《黑海盜》,演員要從風帆上滑落...
動圖

其實在帆的背后有滑輪和合適的配重,來保障演員的安全。
雖然沒有鼓風機,但是利用了飛機的螺旋槳來吹動船帆,營造出在海上的感覺。
動圖

雖然當時的“黑科技”并沒有多少含金量,但是拍攝電影的人真的是REAL用心。
從“黑科技”到現在的電影特效——
電影,還有觀看電影的方式都有了徹底的變化。

法國盧米埃爾兄弟,“電影之父”
這大半的功勞都要歸于電影與科技的完美融合。
當然,特效只是電影科技的其中一環,電影的進化自然還需要其他方面。
最早的活動影像拍攝和放映設備是1882年發明的攝影槍。

早年拍電影用的膠卷攝影機,因價格及其昂貴大都是租用。
但科技推動拍攝數碼化后,四十萬上下便可以買到足夠拍片用的機器,價錢還一天比一天更低。
從膠片到數碼,電影制作時間加快的同時,多元化的角度及運鏡,一下子也令影像效果大大提升。
黑白電無聲電影時代,讓卓別林這樣的大師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

《火車進站》
1927年,是一個在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

1935年的《浮華世界》又,標志著電影技術進入了"有聲彩色電影時代"

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是1922年的《愛情的力量》,可惜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經遺失了。

1970年IMAX技術和第一部IMAX電影《虎之子》在日本大阪世界博覽會富士館首次公開亮相。

《阿凡達》的出現,讓3D和IMAX真正的進入了大眾的電影院。

電影院的影片將由2K邁向4K升至8K,銀幕更清晰像真度更高自然令觀眾更愿意入場觀影,這是數碼科技進步的結果。
這也是必然的,畢竟——
誰又不想享受更高清更逼真的視覺盛宴呢?

《比利·林恩》第一次采用120幀、3D、4K技術
可誰說只有電影院才能體驗這種盛宴的?
而這就要仰仗于,互聯網科技的發展了。

從電視到電影院再到互聯網,承載電影的媒介發展頗快,如今有了高速下載,有了電腦甚至智能手機,電影隨時隨地看。
想著過去父輩們看個電影都要走十萬八千里,如今坐在家里打開也能觀看.
但只用手機電視這種觀影效果——
又怎么能對得起現在的高科技電影呢?

隨著激光類硬件產品的高科技應用成熟,以及智能化、功能集成簡約化的發展,
把自己家客廳打造成IMAX級別的私人影院,已經不再是夢了!
現在技術誕生的家庭激光影院,能輕松投射出300英寸的高清巨幅畫面!

擁有這樣的家庭影院,讓客廳真正成為影音娛樂中心,沉浸式的視覺效果讓看大片、看球賽、玩游戲都變得更酣暢淋漓。

所以,放下你的手機和電視吧,“在家看IMAX電影”這種事——
會像吃飯一樣平常。
劇透社——做有溫度的第2院線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