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友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有免費的五星級甜品、按摩、森林游學啊。心理學家為了研究,讓一批幸運的實驗者免費參與了 7 個令人身心愉悅的活動,簡直羨煞旁人。

還記得那些地獄般的心理學實驗嗎?當眾尷尬、和蛇“上床”、憋尿做決定、聞嬰兒尿布、被關在小黑屋里感受虛無……沒有最坑爹,只有更坑爹!
科學研究的高樓大廈少不了一磚一瓦,而志愿者們提供的原始數據就是建起高樓的根基。默默無聞的志愿者為研究貢獻出原始數據,為不少重大發現奠定了基礎。
雖然上天不曾垂青這批勇士,但命運卻眷顧了另一些被試,他們可以免費享受按摩、與海豚共舞、試吃高級甜點、看小段喜劇就能賺錢……
我以科學的名義,羨慕這些命好的人!
1. 和海豚嬉戲
除水族館工作人員外,能和海豚共舞應該是普通人永生難忘的經驗了吧。2001 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心理學研究者為研究與海豚互動對人身心健康和焦慮的影響,組織了一次實驗。他們在澳大利亞著名的 AQWA 水族和班伯里海豚研究中心召集志愿者(仍然不是你我這種普通人),讓志愿者們和海豚一起游泳。
相比在海洋公園排2 小時隊,拿20 大洋換來的摸 2 秒海豚的機會簡直像上了天堂。想象你置身于陽光和沙灘,觸碰著海豚光滑清涼的皮膚,淘氣的海豚用它的吻頂頂你的臉,你摟著海豚的背鰭,讓它帶著你在海洋里遨游……
這時候若碰上央視采訪“你幸福嗎?”答案肯定是“幸福死了!”

picture from pixabay
回到實驗本身,這項實驗是如何進行的呢?
志愿者被分為兩組,一組可以和海豚在海灘里游泳,另一組不幸的人(對照組)只能在沒有海豚的海灘里游泳。在實驗前后,大家將完成一套關于身心健康和焦慮的量表問卷,從問卷分數的變化可看出和海豚互動對人心理上的影響。
盡管在和海豚嬉戲后的人感到更加幸福,可想想也知道,事實上也是這樣,用我們的小腦袋瓜想想,如果你被告知能夠和海豚一起游泳,難道不會在一開始就比平常去游泳更加雀躍嗎(那當然!)。
假如不考慮“和海豚游泳”的光環效應,單單從“和海豚游泳”經歷來說,實驗組的人并沒有比單純游泳的人獲得更多心理享受,但實驗表明,有海豚互動經歷的人,焦慮緩解程度更明顯。

picture from pixabay
這不免讓人聯想起近幾年比較火的海豚療法,其通過和海豚的互動緩解患者的焦慮以及各種疾病。在我國海豚療法多聞于對自閉癥患兒的治療。
但海豚真有如此神奇的愈療功能嗎?有人提出質疑,在關于與海豚暢泳的好處探究中,大多數研究都缺乏嚴格的方法論控制。這與 2015 年埃默里大學的研究者對海豚療法的反思不謀而合:盡管實驗證明海豚能緩解焦慮,但在治療方法上,實驗操作的缺陷導致了長期的海豚療法實驗缺少系統的數據,海豚治療是否真的與它的宣傳一樣有那么大的效果事實上還沒有得到證實,由此帶來的倫理問題還會影響療法的廣泛推廣和應用。
2.如果你表現好,就能一次性得到半年收入
參與科學實驗常常能收到小小的現金獎勵或各種優惠券,這是貪小便宜的我的最愛。但在這個心理學實驗里,如果你能達到他們提出的標準,你就能一次性拿到半年收入!
這可不是小數目,現在的心理學實驗預算都這么土豪了嗎?(盡管做這個實驗的科學家是大名鼎鼎的研究非理性行為的專家Dan Ariely ~)
其實不是,心理學家只是想給被獎賞者這樣的心理印象而已。然而他們并沒有那么多資金,因此,實驗的第一個環節順其自然地發生在印度的一個貧窮小山村,400 盧比接近于那邊村民半年的收入啦。后續兩個實驗則在一所學校完成。
為了對照獎金激勵大小和人們表現成果好壞,參與實驗的人被分為幾組,雖然完成的任務相同,但得到的獎勵從不起眼的幾盧比直至非常吸引人的 400 盧比。

picture from pixabay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激勵越大,人們的表現會越好,那么,這些被上帝選中來賺半年工資的實驗者理應表現得最出色才對。
可惜他們都辜負了科學家和普羅大眾的期望。實驗證明,在一般情況下,激勵越大,表現越好;當激勵變得異常高的時候,即得知自己會得到半年工資獎勵的時候,這組志愿者的表現并沒有比低獎勵組的好。
實驗仿佛告訴我們:你拿著那不高的工資反而能達到業績巔峰,怪不得老板不愿意加工資~
3.在星級飯店擔任太妃糖品嘗師
能參與吃吃吃的實驗當然是吃貨志愿者們的最愛咯。在這個實驗里,志愿者能坐在英國著名的五星級餐廳 The Fat Duck 里品嘗明星主廚制作的太妃糖。和一般人享用美食的環境不同,心理學家又把志愿者分成兩組,一組在品嘗太妃糖同時播放低沉的銅質樂器演奏,這種聲音會讓人聯想到苦澀的感覺;另一組則播放甜美的鋼琴曲,聽者會感覺很悅耳。

picture from pixabay
同樣是大廚制作的太妃糖,不同音樂能給人不同的品嘗體驗。那些聽著甜美音樂的志愿者覺得太妃糖品嘗起來更甜。心理學家解釋,人們的聽覺和味覺能實現跨通道的影響,在品嘗食品的時候,人們味覺的變化會系統地跟隨不同聲音營造的環境而改變。
這也是為什么音效的地位那么重要,巧克力廣告里的音樂,不都是甜美典雅的嗎?
4.21 天與大自然親近的體驗
如今,相比逛街聚會 KTV,越來越多人愿意在周末走向戶外,享受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和美麗風景。自然環境能給我們的不僅是放松和釋放壓力,科學家們還發現了大自然給我們帶來的能量。在這項研究里,志愿者學生們將有機會走進大自然,在美蘇比利爾國家森林里上課!
研究者邀請 68 名學生參加為期 21 天的野外探險課程項目,包括劃艇運動和野外生存技能訓練。與呆在室內訓練的對照組相比,置身大自然的學生在課程后,其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能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完成任務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picture from pixabay
在 6 個月過去以后的回訪中,我們還能發現,在野外生存課程所建立起來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同大自然的親密印象仍影響著學生正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這項實驗讓我們看到了大自然對人們的影響,但這可能不全歸功于大自然的環境。不可否認,呆在室內的對照組參與的是不同的訓練(至少室內不能進行劃艇運動)。
訓練內容有所差異,讓我們很難把學生的積極結果單獨歸功于大自然這一環境因素。但就個人體驗來說,在叢林流水環境中工作學習都是一種享受啊!
所以童鞋們,既要讀得了萬卷書,也要行得了萬里路啊!突然感覺那些窩在實驗室里聽空調嗡嗡聲的那些志愿者們,真是付出了好大犧牲……
5.付錢讓你笑
如果你是個喜劇控,這個實驗恐怕就是你的最愛了!因為科學家將邀請你來看喜劇,還給你 10 英鎊報酬哦。在這場實驗里,心理學家想研究的是:當人們發笑以后,其社交行為是否會受到影響。
在享受收錢看喜劇后,志愿者們得寫下自己的信息,一會要其他素未相識的志愿者分享。隨便寫啥,可以是“我是個老師”,或者是“上周我跳鋼管舞的時候鎖骨被撞壞了”,啥都成。
相比看動物世界和高爾夫錦標賽視頻的志愿者,喜劇營造的環境讓他們笑得更多,在分享個人信息的時候他們更愿意表露自己更私密的東西,從而讓互動的人們變得更加親密。
科學家解釋,不管是看喜劇,還是動物世界和高爾夫球賽視頻,都能讓人產生積極情緒,但喜劇的效果最強,“笑”這一積極情緒的不同點在于:它能激發“內啡肽”分泌,這是一種內分泌激素,有鎮痛作用,讓人放下交談時的緊張和顧慮,從而社交意愿更強,與人關系更加親密。
所以,下次搞聯誼活動的時候,一起去看喜劇是個不錯的選擇!

picture fromwww.tvmao.com
6.你將以科學的名義,捏泡泡包裝紙!
泡泡包裝近年來被人捧成了解壓神器,但早在 1992 年,科學家們就開始留意泡泡包裝的神奇功效。在當時,人們還只能情不自禁地捏著泡泡包裝,略帶自責和羞愧的口氣說道:“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捏它,但這泡泡捏起來真的好蘇胡……”

picture fromwww.zeze.com
心理學家 Kathleen Dillon 找來 30 名幸運的大學生來捏泡泡包裝,并給出了偉光正的理由:
我授予你們重任,你們將以科學的名義,把角落那堆泡泡包裝捏完!
從實驗前后學生們的情緒量表得分可以看出,在從事完這光明使命后,人們更加有活力,不那么勞累,情緒也變得更冷靜了。 Dillon解釋,捏泡泡行為釋放了與壓力相關的“肌肉抑制”,其效果相當于手指和腳趾的扭動放松效果。
(這個實驗感覺似曾相識,突然想起那群在陌生人面前尬舞的倒霉蛋們,不知道他們看的喜劇是不是就是那些倒霉蛋們表演的呢?)
此外,做實驗的學生更喜歡形狀大的泡泡,你呢?
7.免費享受持續6周的馬殺雞
這項實驗是來探究按摩療法對壓力緩解的作用的,可想而知,參與實驗的志愿者們可得到,免、費、按、摩。
18 名美國制造商企業員工被分成兩組,一組接受每周 15 分鐘的按摩(包括頭部、頸部、肩膀、背部和手臂及手部),按摩共持續 6 周。而另一組志愿者在同樣的每周 15 分鐘里則自行休息。
在試驗前、實驗期間和實驗后三周,他們都要完成焦慮自測問卷,從而得到實驗前、中、后的壓力情況變化。

picture from 《泰囧》
事實上表明,接受按摩后的員工,焦慮情況明顯比對照組減輕許多。實驗結束后 3 周,這種療效仍然起到減壓作用。
這項實驗的研究者說到:“如今人們受到的職場壓力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普遍了,從成本角度來說,15 分鐘的按摩如能起到顯著的降壓作用,對于企業和員工來說都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所以,壓力山大的你不妨去一次(非大)保健,做做緩解壓力和焦慮的按摩吧!

小友AI:AI去(非大)保健,是不是要幫我清理零件啊?
編譯 | 何為
因“如魚離水”一詞而掉進心理坑的家伙
參考資料
https://digest.bps.org.uk/2015/07/30/10-heavenly-psychology-studies-youll-wish-youd-participated-in/
Dan Ariely, Uri Gneezy, George Loewenstein, Nina Mazar; Large Stakes and Big Mistakes. Rev Econ Stud 2009; 76 (2): 451-469.
Gray, A., Parkinson, B., & Dunbar, R. (2015). Laughter’s Influence on the Intimacy of Self-Disclosure Human Nature. 26-28.
Karen R. Shulman., Gwen E. Jones. (1996). The Effectiveness of Massage Therapy Intervention on Reducing Anxiety in the Workplace. 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160-173.
- To explore more -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