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雨后城市是致病細菌的培養基?這些你一定要注意!

    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懸壺科普團隊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根據中央氣象臺通報,22日白天,北京、河北大部、河南北部、山東中西部、山西北部、內蒙古中部偏南地區等地出現中到大雨,山東中西部局地暴雨,泰安和濟寧局地大暴雨(100-178毫米)。

    網傳的“6年最大冷渦暴雨”好像在北京并沒有體現得很明顯。北京于21日午后陸續迎來降水,但與預報中的“入汛以來最強降雨”落差較大。

    我看到的難道是“假”天氣預報?

    據媒體報道,這場姍姍來遲的“最強降雨”直至22日午后才逐漸發力,顯出其實力及耐力,屬于“細水長流型”選手。據氣象部門解釋,24小時累計降雨量超50毫米即為暴雨,北京此次的最強降雨時段在22日白天到夜間,23至24日仍有陣雨或雷陣雨天氣。大部分地區過程累計降雨量級可達大雨到暴雨(40至80毫米),此次雨情與預報基本相符。

    在關注暴雨強度的同時,你是否注意過另一個問題?暴雨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影響,面對多雨的天氣,關注城市的建設問題,積極防范城市內澇,除此以外,我們還應關注其背后更深層的隱患——那就是個人的疾病預防和控制,暴雨過后是疾病多發期。

    雨后城市是致病細菌的天然培養基

    為什么暴雨后會引發多種疾病? 暴雨后,因污水反流導致的大量垃圾留在街面,如果未及時清理,這些垃圾會成為致病基因天然的培養基,給各類致病細菌提供了良好的繁殖環境。 這樣一來,暴雨后本來人體的自我防御能力就會下降,如果再加上排水不利造成的外部環境變化,人體極易引發各種各樣的疾病。那么,到底會引發什么疾病呢?下面我們就通過對疾病的種類和危害進行分析,細分控制疾病的方法。

    要防的疾病多到數不過來

    1. 通過飲食引起的傳染病流行

      暴雨過后,大量垃圾、廢物被沖入水中,使得生物源性污染劇增;同時,未能及時處理的工業廢棄物可能引起嚴重的化學性污染。上述因素導致內澇城市的衛生環境嚴重受損,細菌迅速增殖,這可能直接污染飲用水,甚至引發腸道傳染性疾病的流行。

    比如,大規模的群體腹瀉等。特別是學齡期兒童,由于抵抗力低下、對污染飲用水或食物的辨別能力差,兒童非常容易感染,一旦感染,需要較長的治療周期。廣西南寧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暴雨后居民的腹瀉發生率達11.18%,癥狀從輕度腹瀉到高熱、意識障礙均有發生,致病菌多數為大腸埃希菌。

    (曾經,“我”在暴雨里用電驢沖浪)

    2. 血吸蟲病的傳播

    如果暴雨引發城市內澇,那么,環境將遭受嚴重破壞,垃圾、糞便無法及時處理,醫療保健系統受阻,藥品器械短缺,如果不能及時進行疫情監測以及有效的防控,會使自然疫源性傳染病暴露和擴散。特別在南方地區,血吸蟲病往往伴隨著洪澇而暴發。這是由于水災造成釘螺大面積擴散,且水災發生時群眾常赤足在水中行走,接觸疫源水的機會增多,容易感染血吸蟲病。

    而且內澇過后,街道中的積水常會聚集血吸蟲及其他寄生蟲,因此群眾應該避免蹚水,如若無法避免積水中行走,需穿上防水靴,回到室內盡快清洗干凈并換上干燥鞋襪。

    3. 鼠源性或蟲媒性疾病的蔓延

    夏季的強降雨后,蚊蟲產卵的水體增加,造成災后蚊媒孽生地擴大,為蚊類的孽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如果不積極防蚊,還增加了被蚊子叮咬的機會,蚊子引起的蟲媒傳染病風險也隨之上升。由于積水導致人接觸自然疫源地及媒介昆蟲等的機會增多,增加了感染的概率,如糞便、垃圾和腐爛變質的有機物質(包括牲畜尸體)得不到妥善處理,滋生蚊蠅,通過蚊蟲叮咬而傳播的瘧疾、登革熱等傳染病的發病率增加。最后,洪水改變了鼠類的生存環境,造成高地的鼠密度上升,與人群接觸自然疫源地機會增多,容易導致鼠源性疾病的蔓延。

    4. 災后皮膚性疾病高發

    夏季暴雨天氣,環境高溫高濕,人體皮膚長時間受到汗液浸漬,維生素消耗多而補充不足,以及各種有害生物損傷皮膚,極易引發皮膚病,常見的皮膚病有癬、浸泡性皮炎、蟲咬類皮炎、痱子、陰囊炎等,癬和蟲咬類皮炎對群眾的影響較大。

    因此,在持續強降水的日子里,應該多吃新鮮水果蔬菜以補充維生素,提高免疫力;外用防蚊防蟲藥物,以防皮膚受損感染。

    從細處控制疾病流行

    既然,暴雨過后,尤其是引發內澇的情況下,可能會產生這么多種的疾病,那么我們應該怎么預防呢?

    1. 及時處理污染物

      一旦發生暴雨后城市內澇,首先加強災后疾病防治的宣傳力度,重點監測發熱、腹瀉人群,留意各種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及流行趨勢、疫情動態,及時報告傳染病與可疑傳染病。如發現傳染病患者,要及時隔離治療、防止擴散,并對患者的排泄物集中深埋處理、避免污染水源;同時對患者的生活用品集中消毒處理,并積極殺蟲、祛蚊,防止蟲媒性傳染病的蔓延。

    2. 防止“病從口入”,每餐食用少量醋和蒜

    雨后,要注意不要飲用生水,不吃存放過久或已經變質的食物、淹死或死因不明的家禽與家畜肉、洪水浸泡過的食物或副食品,不用洪水清洗碗筷或水果蔬菜,不用洪水漱口。

    除了注意飲食衛生之外,最好每餐食用少量醋和蒜,增強胃腸道的防御能力。此外,還要注意保護水源,防止飲用水被污染,如果飲用水渾濁,須經有效的消毒、凈化后方可飲用。

    3.遠離你家的蚊蟲

    要防止被蚊蟲叮咬,盡量穿長衣、長褲,扎緊領口、袖口和褲腿。被蚊蟲叮咬后,應立即對病灶處進行消炎、止癢,多吃蔬菜、水果以增強機體免疫力,避免對患處用力搔抓,必要時進行專科治療。

    連日暴雨的天氣,有哪些人要更小心?

    雖然,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強,內澇已經越來越少見,但是暴雨天氣里,即使不引發內澇,還是有些與健康有關的事項需要注意,特別是某些特殊人群。

    1. 謹防淋雨

      淋雨過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容易發生大葉性肺炎,出現高熱、咳嗽、咳痰等癥狀;由于大葉性肺炎對肺組織與呼吸功能影響較大、容易遺留后遺癥,因此需要謹防淋雨,特別是大量運動后的健康人群、已經罹患呼吸道感染并且尚未痊愈的人群、罹患糖尿病、肺氣腫、貧血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我都不敢去看“雨神”的演唱會了)

    2.減少雨天出行

    對于病情控制不佳的患有心、腦血管慢性疾病的人群,暴雨期間應該減少外出、避免受寒并適當增加室內活動,防止急性缺血事件的發生。

    雨中出行時,往往步伐較快、心跳加速,因此機體代謝率常會升高,心、腦耗氧量較平時增加。患有冠心病的人群,雨中快速行走常常易誘發心肌缺血、出現急性心梗;患有腦血管狹窄(尤其是椎動脈、基底動脈等后循環供血動脈)的人群,雨中行走可誘發腦血管痙攣,引起腦供血不足,嚴重時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急性發作。

    下雨天了怎么辦?強降雨不僅需要防汛,還需要防病。讓我們積極做好自身的疾病防控,等待雨過天晴。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 發表于 2017-06-23 00:00
    • 閱讀 ( 857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