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生物鐘警報:熬夜大腦會“自噬”

    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山夕團隊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我們都知道早睡早起身體好,可還有一句話是“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實際上,隨著生活多元化與節奏多元化,“夜貓子”越來越多,熬夜成了不少人的生活常態,也給不少人帶來了煩惱。

    圖片來源網絡

    據外媒報道,目前,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表明,當老鼠睡眠不足時,大腦將開始“自噬”。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對老鼠進行了研究,發現當它們睡眠不足時,大腦中的“清除細胞”變得更加活躍,這些細胞叫做“星形膠質細胞”,就像是微型胡佛電動吸塵器,當大腦連接變得衰弱和分裂時,將開始清除神經突觸細胞。這項研究對于熬夜對人類的影響又將是一項新的發現。

    另外,此前還有研究表示,睡眠時間過少會導致人們面臨心臟疾病的風險。研究發現人們每晚睡眠時間少于6個小時將具有較高的代謝綜合癥發病概率,代謝綜合癥將誘導糖尿病、高血壓和肥胖癥。

    熬夜打亂生物鐘

    我們都知道,熬夜打亂的是生物鐘,實際上,它破壞的是人體自然循環的健康系統。20世紀中葉,生物學家根據生物體存在周期性循環節律活動的事實,創造了“生物鐘”一詞。

    正如植物的開花結果,動物的洄游遷徙,古代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代人早出晚歸。事實上,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我們身體的一些規律:早上記憶力較好,午飯后容易犯困,下午體溫較高等等,這些就是生物鐘對人體調節的外在表現。更重要的是,生物鐘作為一種內在的調控機制控制著我們身體規律地運行著,人體內生物鐘最初發現于長期在地下工作的礦工,不見天日的他們依然按時吃飯、睡覺與常人無異。

    所有生命都受到日夜這種自然節律的影響。許多學者的研究指出,按照人的心理、智力和體力活動的生物節律,來安排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作息制度,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學習成績,減輕疲勞,預防疾病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反之,假如突然不按體內的生物鐘的節律安排作息,人就會在身體上感到疲勞、在精神上感到不舒適,這是由于生物鐘基因及其下游基因以24小時為周期呈現節律性地波動表達,并由此導致各個臟器活動以及多種激素分泌的節律性波動。

    人體生物鐘(圖片摘自尚書坊)

    以一天24小時來講,凌晨2點為肝臟排毒的高峰期;4點時血壓最低,腦部的供血量最少,肌肉處于最微弱的循環狀態,呼吸很弱,此時人容易死亡;6點鐘血壓開始升高,心跳加快,體溫上升,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此時機體已經蘇醒,為第一次最佳記憶時期;10點鐘積極性上升,人體處于第一次最佳狀態;13點鐘:午飯后,精神困倦,白天第一階段的興奮期已過,此時感到有些疲勞,宜適當休息;15點:身體重新改善,感覺器官此時尤其敏感,人體重新走入正軌;20點:當天的食物、水分都已充分貯備,體重最重等等。因此,根據人體精神、智力水平的節律性合理安排學習工作時間可大大提高效率,也可減少意外的發生。

    生物鐘紊亂對人體造成的負面影響

    生物鐘幾乎參與了人體所有生理活動的調節,可想而知其紊亂必將導致嚴重的后果。其實,生物鐘紊亂與我們熟知的多種疾病都息息相關,包括肥胖、高血脂等代謝性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腫瘤等。

    肥胖及其相關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研究表明,生物鐘基因突變小鼠在同樣高脂喂食的情況下較正常小鼠更易肥胖,這是由于大量脂肪代謝相關的酶類均受到生物鐘的調控,此外,脂肪細胞的增殖和分化也不例外。

    圖片來源網絡

    美國科學家Panda.S的實驗表明,強迫大鼠在白天進食會對其代謝和健康水平帶來明顯的影響,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肥胖。這一實驗在小鼠和人類中也得到相同的結果。因此,由不規律的作息引起的不當飲食習慣是導致肥胖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想減肥的胖子們,不要再運動、節食之后熬夜到天亮了,按時吃飯睡覺才是硬道理!

    另外一種與生物鐘密切相關并且大家避之不及的疾病就是腫瘤。經過對非正常工作時間導致生理功能紊亂的飛行員,乘務員和上夜班的工人的研究調查表明:長期夜班工作的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顯著增加.跨時區飛行的男飛行員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和前列腺癌的危險性顯著增加。類似地,在對日本輪班的男性工人研究結果也發現前列腺癌的發病率顯著增加。

    熬夜危害(來源網絡)

    另外有報道指出,婦女每個月工作三個夜班達15年或更久,其患大腸癌的危險性增加。此外,結直腸癌、卵巢癌、食管癌等等聽起來就很遙遠(其實并沒有)的癌癥都無法與生物鐘劃清界限。究其根本,是由于與腫瘤發生相關的細胞增殖、凋亡、癌基因、抑癌基因的表達均受到生物鐘的調控。

    因此,對腫瘤的時間治療學也開始備受關注,實驗室及臨床研究表明:在恰當時間給予化療或者放療,可顯著增加療效的同時大大降低副作用的發生。

    不過,專家表示,大多數的“失眠”和所謂的“貓頭鷹體質”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通過運動或是其他手段將作息重新調回來、讓身體恢復元氣的。所以,夜貓子們,無論夜生活有多么多姿多彩,熬夜也依然是我們生命無法承受之重。所謂工作學習誠可貴,可身體健康價更高,熬夜有風險,作死需謹慎,我們還是為二十年后的自己攢攢本錢,早睡早起吧!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 發表于 2017-06-21 00:00
    • 閱讀 ( 107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