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吧!聽到就想揍人是吧!
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一種人,
一言不合就開啟地域歧視模式,
說話經常一竿子打翻一省人。
這類人統稱為——地圖炮。
歷史開炮的經歷何其多,
古人早就玩溜了 !怎一個黑字了得!
1、先秦時代:這是最早黑的時代!
先秦時代,這不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早黑的時代!
周王朝剛建國時,居然封了53個小諸侯國。

這么多國家,這么多新思維新思想的碰撞,不互掐才奇了怪了。
So,不同學派與國家之間在互黑上達到了頂峰。
比如,當時的楚國,由于最早的封地在丹陽(也就是現在的湖北)附近,經濟文化落后。
楚國人普遍被中原人歧視,被稱作荊蠻(蠻即粗野、兇惡、不開化的意思)。
畫蛇添足這些貶義詞貶的就是楚國啦。

大家都知道,在所有地域黑中,河南總是最躺槍的那一個。
其實這悲催的一切,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現在的河南正是當時的宋國,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南商丘。
把握交通要道,土地肥沃,與多國交界,這么牛逼,按理說不應該被黑。
問題在就在于當時的宋國人:是商朝的遺民。

成分不好,黑你不怕報復。
自然而然,就成了百家段子手集體要黑的對象啦!
比如大家都熟知的揠苗助長,守株待兔,野人獻曝等的主人公都是河南人。
這在當時的火熱程度,不亞于現在的偷井蓋。
2、統一時代:各國黑完!南北黑!
在很早以前,孟子稱南方人為南蠻,而南方人稱北方人為侉子。
主要是因為南方氣候條件不好,生產力低下,經濟條件落后。
所以到了六國統一以后,各國間的互黑就變成了南北互黑。

地域黑帶來的最實際傷害,就是找工作啦。
甚至現在還有公司會貼出不招XX地方的人。
其實這種惡俗,早在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就開始流行了。
因為漢朝實行的是察舉制。
何謂察舉制?
簡單來說就是你要想當官,得有人推薦你才行。

可是當時世家大族都在北方,南方經濟那么落后。
要想當個官,基本不可能。
舉個栗子,比如說宋朝,南方人想當官就很悲催了。
北宋名臣寇準,正宗北方人,中正老干部,卻偏偏是個地域黑。

他表示:“南方下國,不宜冠多士。”
針對就是江西考生蕭貫!
最后硬是把人家狀元拿掉,把山東平度人蔡齊升為第一。
同樣搞針對的,還有才華卓絕的江西考生晏殊。
時新喻蕭貫與齊并見,齊儀狀秀偉,舉止端重,帝意已屬之,知樞密院寇準又言:“南方下國人不宜冠多士。”齊遂居第一。帝喜,謂準曰:“得人矣!”——《續資治通鑒·宋紀·宋紀三十二》
現在很多的高考生都會想:
同樣是高考,為什么某某省分數線卻那么低?

時間回到明洪武三十年,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科舉年。
當時考官是南方人,考試完畢,51名錄取考生都是南方人。
這下北方人表示不樂意了,懷疑考試的公平性。
朱元璋很生氣,下令重錄一遍。
重錄的結果北方考生文筆不好,朱元璋更怒,將考官殺死。

事實上當時南方的經濟文化都要比北方發達。
被錄取的南方人多于北方人倒也不奇怪。
但朱元璋不管,科舉后分南北榜,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要讓你晉級。
最后一次親自過問,一口氣就錄取了61個北方人。
這也就是著名的"南北榜"事件。
從此明朝的科舉錄取,也不再采用"全國統一劃線"啦。
三十年丁丑會試,命翰林院學士劉三吾、吉府紀善白信蹈為考試官,取宋琮等五十一人。時大江以北無登第者,下第諸生上疏言三吾等南人,私其鄉。上怒,命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長者第之。考信等,俱磔殺之。——《弇山堂別集·科試考》
3、現代時代:言論雖自由,互黑需謹慎!
到了清代以后,地圖炮的格局就定得七七八八了。
康熙說山西人摳門,乾隆說浙江人愛搞事情;

今朕行歷吳越州郡,察其市肆貿遷多系晉省之人,而土著者蓋寡。——《清實錄》
浙江人習俗太浮躁,還和洋人做買賣,絕對會滋事。——《高宗圣訓》
民國時,東北人喚山東人棒子,山東人反喚東北人臭糜子。
改革開放以后,廣東、廣西人稱北方人撈妹、撈仔。
其實一開始并非貶義,原是南方人把北方人禮貌語“老兄”學了去。
無奈口音不準,發成了“撈松”才演變而來(南方人表示并非故意的orz)。
到了現在,地域黑依然熱烈:
河南的街道,方圓十里,有井無蓋;
北京爹媽都是官,清華北大隨意挑;
貴州還木有通電,山西全是煤老板;
大胡建都是發發發發的笑;
廣東的只要會動的都會吃;
……

哎,攤手!朕還能說啥?
言論雖自由,互黑需謹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誰還不是誰眼中的外地人咧。
能成熟點嗎?都一百多斤的人了!
愛卿們,都來說說看
你家鄉都是怎么被黑的唄!
【原創不易,其他賬號轉載請注明來源:朕說】
朕說:做最有趣有料的歷史IP,換種方式讓更多人喜歡歷史!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