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傳統武術成花拳繡腿的原因竟是因為雍正皇帝?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這句話在中國流傳了許多年,幾乎印在每個國人的心中。在國內,各種文藝作品都對武術進行大量的描寫、刻畫,甚至將武術與俠義精神相結合,形成了現代的武俠文化。武俠文化受眾極多,“傳統武術”作為被“武俠文化”描寫的對象,自然的就成為國人所追捧的對象。

    ▲電影《功夫》劇照

    但隨著現代搏擊運動逐漸傳入中國,關于傳統武術缺少對抗性的套路、花架子越來越多,受到人們的質疑。近來,網上更是興起了傳統武術是真是假的討論,針對傳統武術的撻伐也接踵而來。在各種撻伐聲中,傳統武術最為人們詬病的,就是實戰能力。各種所謂的武術“大師”在面對現代搏擊選手的時候,往往不堪一擊,未戰數合,便被對方擊倒在地。許多人便以此對傳統武術以及傳統武術的練習者進行了大量的批評甚至謾罵。

    那么傳統武術到底是真是假?實戰能力是否如網上所說的那樣不堪?要想搞清楚這些問題,就得對“傳統武術”的歷史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這恰恰是傳統武術的批評者和支持者所缺的。

    如要了解傳統武術,那筆者便需要溯本求源。“武術”一詞最早出現于南朝人顏延之的四言詩《皇太子釋奠會作》中,詩中寫道:“偃閉武術,闡揚文令”,但是詩中的“武術”指的是軍事,其意義與現在的“武術”并不相同。現代意義上的“武術”一詞,大約起源于清代,盛于清末民初,目前最早的出現在1908年7月2日《神州日報》的一篇名為“論今日國民宜案舊有之武術”的文章中,文中作者呼吁“欲求強國,非速研究此術不可”這是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記載。實際上在清之前的朝代,并不用“武術”一詞,一般稱為“武藝”、“技擊”、“技勇”等。從這方面看“傳統武術”似乎不是那么的“傳統”。

    現在社會上流行的“傳統武術”實際上大部分都是在清代所創,因清代實施民族壓迫政策,在加之以殘酷的經濟剝削,致使社會矛盾激蕩,大量走頭無路的民眾投身于民間宗教當中,逐漸形成一種秘密的教門組織。這種組織中國自古就有,但在清代以前,雖然有的組織也會組織起成員習武,但其與武術的瓜葛并不太深,直到雍正皇帝時代。

    雍正五年冬,雍正皇帝痛斥傳習武術的拳師是“游手好閑,不務本業之流”,習武是“廢弛營生之道”,并認為拳師教習拳棒是“勾引劫盜竊賊,擾累地方”的罪魁禍首。有意思的是,雍正還對“民間學習拳棒,可以防身御侮”這種說法批判了一番,雍正認為“果使人人謹遵國法,為善良,尚廉恥,則盜賊之風盡息,而斗訟之累自消。又何須拳棒以防身乎。若使實有膂力,勇健過人者,何不學習弓馬,或就武科考試,或投營伍食糧,為國家効力,以圖榮身上進,詎不美乎豈!”

    雖然想法很扯,但無奈的是,這是大清國皇帝的想法。順著這種想法,雍正皇帝腦袋一熱,便頒布非常嚴厲的禁武令,將“拳棒一事,嚴行禁止。如有仍前自號教師,及投師學習者,即行拿究”,以此想到達到“好勇鬬狠之習,不致漸染,而民俗可歸于謹厚矣”的目的。很顯然,雍正的這套做法必定是事與愿違的,非但沒有禁絕拳師們教習武術,這一拍腦袋想出來的“禁武令”,反而將走頭無路的拳師逼進了秘密的教門組織當中。

    ▲電影《功夫》中出現的十二路譚腿、五郎八卦棍、洪家鐵線拳

    這些拳師在加入教門后,大多成為了教門首領。這時的“教門”其實就是武俠小說中“門派”的來源,如果你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那么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小說中所敘述的各種“門派”,其實大多都是宗教組織,而門派中的“掌門”也跟教門中的“教首”一樣,擁有高強的“武功”,并且開壇授術,將其武功傳授給弟子。

    拳師的加入,使得“武術”得以在教門中流傳。但是,這最終也導致了武術的異化。教門必定是一種秘密的宗教組織,加入教門的人不單單只練習武術,在教門當中,還有一項重要的宗教活動便是“運氣念咒”。起初,教門中負責“教演拳棒技藝(武術)”的稱為“武場(外場)”,負責“念咒運氣(氣功)”的稱為“文場(內場)”。武場的教徒稱為武弟子,文場的教徒稱為文弟子。這種文武之分在具體的活動中區分并不嚴格,既習拳又練氣功的現象也十分普遍,這就導致了在教門內武術開始與氣功逐漸相融合。如乾隆時期的“八卦教”在傳教過程中就曾教授八卦拳(今八卦掌),“并授運氣口訣”。這種“學拳練氣”的習武方式實際上就是將“武術”和“念咒運氣(氣功)”結合起來,將“教義”包裝成武術,使武術出現了異化。

    所謂“異化”是指武術原本的“性質”出現了變化。武術既有其技擊性,又有其表演性,但毫無疑問,技擊性才是武術的根本特點。而“練氣功”則是一種宗教活動,與道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長生不老,修身成仙”才是其追求所在。在當今,極為流行的太極拳歌訣當中就有這么一句話——“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更是將這種追求體現的淋漓盡致。

    教門之所以推廣這套“學拳練氣”的習武方法,其實是利用人們的這種追求,以傳授武術為掩蔽,從而傳播教義,動員廣大受壓迫的貧苦民眾入教。經過清朝前中期的發展,到了乾隆年間,教門對這一套已經駕輕就熟,如率眾舉行清水教起義的王倫就曾“以拳棒教授兗東諸邑,陰以白蓮教誘人練氣”,參與這次起義的教首孟燦和張百祿就是傳播“八卦拳”的拳師。嘉慶年間,參與領導天理教起義的馮克善也是靠傳授“梅花拳”發展八卦教教徒,形成了八卦教中離卦教下屬的武裝團體。

    ▲義和團運動中的符咒

    到了清末,從屬于八卦教的義和拳趁此逐漸壯大起來。譬如現在流行的一句話“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其實就是義和團運動時流行的歌謠。當時,大量的拳師加入到義和拳的旗幟之下。其中就有梅花拳的拳師趙三多,紅拳的拳師閻書勤,神拳的拳師朱紅燈,少林拳的拳師心誠和尚,以及練習“金鐘罩”、“鐵布衫”的大刀會會眾等。

    但是真正“金鐘罩”、“鐵布衫”并不是小說中的蓋世神功,相反,“金鐘罩”和“鐵布衫”在現實中其實是一種邪術,最先是從八卦教中流傳出來的,據坎卦教徒劉玉隆稱“(嘉慶)十二年間……劉老瑞家柜內由此符咒破爛書本,問之系學習金鐘罩所用,名為山神冊官詞……照書本畫朱符服食,冀長氣力。”這種邪術流傳很快,至庚子事變的前幾年,習練者已經初具規模,光緒二十二年據御史蔣式芬奏報“曹縣境內……有頭目劉姓者倡演鐵布衫及金鐘罩邪法,嘯聚至五千魚人,分黨四處”。

    清一代,因統治者的禁武、文字獄(大量兵書被禁毀)等愚民政策,大量深受剝削,走頭無路的貧苦民眾轉而熱衷練習這種邪術,給武術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影響。在這時武術的技擊性已經逐漸沒落,大量的宗教活動取代了練習者之間相互的技擊,也取代了練習者對自身肌肉和體能的訓練。當大量的教徒、拳民,懷著滿腔熱血,沖向八國聯軍,結果卻不堪一擊,被聯軍以極小的傷亡就將其擊敗。這是一個非常慘重的教訓。

    時至今日,依然有大量的人受武俠小說的影響,去練習這種清末傳下來的東西。在這提醒大家一句,凡是那種分門分派的,或者說劃分“門派”的“傳統武術”,其實并不是那么的傳統,很多都是來源于清末的“教門”、“會黨”組織,許多里面都有關于“宗教活動”的內容,大家練習時要注意甄別,不被宗教內容所影響。

    ▲程宗猷的《單刀法選》

    如果想要了解真正的傳統武術,大家不妨看看明代有關于軍事、武術的書籍,比如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程宗猷的《耕余剩技》,朝鮮的《武藝圖譜通志》等,這些書中都有大量的譜圖、文字,對當時武術做了詳實的記載,而且里面的武術并不包含有“內功”、“氣功”等宗教內容。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蟒二,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 發表于 2017-06-20 00:00
    • 閱讀 ( 874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