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可能會有這種感覺,當你走在一個路上,你感覺后面有人看著你,而你回過頭時,發現有個人真的在看著你。那么,你知道你為什么可以感覺到有人在看著你嗎?

圖片來源網絡
關于“盲視”的研究
19世紀末,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蒙克用狗和猴子進行實驗,發現了大腦皮層枕葉區域和視覺的形成有重要關系。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臨時軍醫的英國醫生喬治·里多克,發現大腦皮層枕葉的距狀裂區域受損的士兵,都出現了失明的情況。里多克醫生對傷兵進行了詳細的檢查,發現有幾位士兵能夠在盲區感受到物體的運動。士兵描述到:“運動的物體無形無色,只有一種陰影的感覺。”這種在失明后能感受到運動,卻不能描述運動物體特征的情況,后來被稱為“里多克綜合癥”。
半個多世紀后,學術界認可了“里多克綜合癥”患者中受損的區域就是視皮層。英國心理學家勞倫斯·魏斯克蘭茨先在猴子身上進行實驗,后又研究了一位切除視皮層的病人,提出了“盲視”的概念:初級視皮層受損的病人失明后,仍然對“看不見”的視覺性刺激具有反應能力。在這之后,以魏斯克蘭茨為代表的研究者,開始對這種不依賴視皮層的“視覺”進行了深入研究。
在2008年的論文中,魏斯克蘭茨隨同一位化名為TN的盲人,在隨機布滿障礙物的走廊中行走,并將TN獨立避開障礙物的過程錄制下來,展示了這位病人在皮層失明后強大的盲視能力。

圖片來源網絡
盲視不僅能識別簡單的物體,甚至可以對人類的面部表情做出反應。通過面部肌電記錄和觀察瞳孔的變化,研究人員發現,單側視皮層受損的病人能夠比較有把握地猜出在盲區的表情是快樂還是恐懼,甚至比看見表情時做出更快的反應。
盲視的產生,是相關刺激通過視皮層以外的腦區進行加工的結果。盡管這種非傳統的信息通路尚未闡明,但研究人員猜測這可能和位于中腦的上丘有關。上丘是魚類和鳥類接收眼部信號輸入的結構。在哺乳動物中,視皮層的存在發揮了更大作用,但是上丘仍然可以參與控制眼動。另外,盲視對情緒的反應可能和杏仁核有關。考慮到杏仁核對恐懼記憶存在著重要作用,恐懼信息不經過視皮層的加工直接傳遞到杏仁核,可能導致了盲視對相關表情有更強的反應。

圖片來源網絡
我們為什么會感覺到“背后的眼睛”?
對盲視的研究,有助于我們理解生活中存在的現象:夢游者就像盲人TN一樣,在“看不見”的時候也能夠避開障礙物而不自知;而人們常會感覺到“背后的眼睛”在注視自己,就如同盲視感受的表情一樣,可能比實際看到的表情有著更強烈的刺激。
在參加研究之前,盲人TN需要依賴盲杖才能夠行走。參加研究之后,他才確信自己可以有效地避開障礙物。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練習后,盲視可以對提高盲人的生活質量產生積極的影響。
正常人感受到的“背后的眼睛”,也和一些沒有經過視皮層處理的信息有關。這并不是一種超感官的知覺,只是感覺到卻不自知而已。這種對刺激信息的加工方式,和“視、聽、觸、味、嗅”等常見的感知覺一起,構成了生物體復雜的感覺系統,使生物體能夠更有效地適應生存環境。
編輯:魯凡英
(專家:袁博,中科院神經所,科普中國微平臺原創首發)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