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古代演員能隨便演皇帝嗎?

    近些年來,宮廷劇無疑已經占據了中國影視圈的半壁江山,從90后的童年記憶——《還珠格格》、《康熙王朝》到最近大火的《甄嬛傳》、《羋月傳》,宮廷劇的大火也讓一批扮演皇帝的演員走紅。

    陳道明、張鐵林、唐國強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扮演皇帝專業戶。現今演員演皇帝是沒什么禁忌了,那么在古代也能如此么?

    接下來你將看到:

    ●演員在古代的地位很低

    ●元朝對帝王戲的限制很少

    ●文學戲中皇帝的衣服跟現實不同

    只能在夢里當皇上的實習編輯丨猛猛

    演員在古代的地位很低

    -+-

    根據福布斯中國名人收入榜2017年的相關統計,上榜的前100名演員的總收入已經高達70億9530萬元,而其中排到第100名的湯唯,收入也達到了2520萬元。演員一年掙得錢,甚至超過不少上市公司整整一年的收入。

    今天大紅大紫的演員們應該慶幸他們生在了好時代。要知道在古代,演員這個行業卻一直屬于“賤業”,在沒有電影電視劇的時代,所謂演員指的就是戲曲演員。

    舊時對職業的高低排列有“三教九流”之說,其中下九流一般的說法就是:“一流玩馬二玩猴,三流割腳四剃頭,五流幻術六流乞,七優八倡九吹手。”優就是戲曲演員,排在了倒數第三。

    而在《大清會典》中則有規定:

    “凡民之著于籍,其別有四,一曰民籍、二曰軍籍、三曰商籍、四曰灶籍,四民為良;奴仆及娼、優、隸、卒為賤”。

    由此可見,戲曲演員在古代的地位是很低的,這也導致他們會受到各種歧視。例如,官方禁止優伶參與科舉,明朝還規定他們要頭戴綠帽子(青巾),跟普通老百姓

    加以區別。

    此外,在婚戀對象的選擇以及社會交往中,戲曲演員也受到了區別對待,戲子只允許和圈子內的人結婚。

    如今,生活好了,吃飽喝足的人們就想著娛樂,演員掙得多,地位也比以前高太多。以前演員受歧視和古代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密不可分。

    農業社會的生產力相對比較低,很少有余糧來供應不事生產的人,演員恰好就是這一類人。另一方面,戲曲演員屬于流民,往往被認為是社會不穩定的因素。

    ●喜歡看戲的慈禧太后

    那么問題來了,在涉及皇帝名字的時候都要改名換姓以避諱的古代,地位如此之低的戲子能演皇上嗎?

    元朝對帝王戲的限制很少

    -+-

    戲曲主要反映現實生活的民間俗文化,販夫走卒、才子佳人、帝王將相自然都是其表演和模仿的對象。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劇目中,有很多以皇帝作為主角或者重要角色,比如《宇宙鋒》、《打龍袍》、《白帝城》。

    在古代,演員也是可以演皇上的,當然各個朝代對帝王戲的寬容度也是有很大差別的,對帝王戲限制最少的是

    元朝。

    元朝限制比較少的原因就在于,當時入主中原的蒙古族還保留著大量氏族社會的迷信宗教、鬼神傳統,在尊卑等級上不森嚴就是其中一個表現。

    根據學者胡緒偉的統計,帝王戲占了元人雜劇劇目中將近十分之一的數量。同時在內容上也從原先的帝王情事,諸如唐玄宗和楊貴妃、項羽和虞姬、漢武帝和李夫人之類的爆款,發展到正史、野史、神話傳說、帝妃情事、宮斗、君臣關系無不涉及。

    在描繪君主的時候,也不限于歌功頌德,還描繪了大量的昏君和暴君,涌現了講漢元帝的《漢宮秋》、描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梧桐雨》等一系列佳作。

    ●《漢宮秋》劇照

    其他朝代對戲曲演員的限制就比較多,別說帝王,連關羽和孔子也不能演。

    在唐代的時候,官方有明令,不允許扮演孔子。結果在文宗大和六年,皇上宴請群臣的時候,有雜戲藝人扮演孔子,當時文宗就龍顏大怒說:“孔子,古今之師,安得侮辱!”然后就下令把所有的藝人們都從殿內轟了出去。

    《大清律例》中也有這么一條:

    “凡樂人搬做雜劇戲文,不許妝扮歷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賢神像,違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妝扮者與之同罪;其神仙道扮及義父節婦孝子順孫勸人為善者,不在禁限。”

    這里的先圣先賢主要指的是關公。之后演關公則都會按照帝王規格作避諱處理,例如飾演關公的時候不能自稱姓名,只能自稱“關某”;再有,穿上了戲服的關公如果沒有座位,也要別人幫忙搬,不然就會有褻瀆的嫌疑。

    連圣賢都是如此,對演皇帝的限制就更多。在明清兩代,對于帝王戲的管控那是相當的嚴格,例如,明代的《大明律》中就記載:

    “凡樂人搬做雜劇戲文,不許裝扮歷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賢神像,違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裝扮者同罪。”

    更加嚴厲的如:

    “但有褻瀆帝王圣賢之詞曲、駕頭雜劇、非律所該載者,敢有收藏、傳誦、印賣,一時拿送司法究治。奉圣旨,但這等詞曲,出榜后限它都要干凈將赴官燒毀了!敢有收藏的,全家殺了。”

    不過,最終這些禁令還是由于皇帝對于戲曲的癡迷、法令執行不力、戲班子在利益的驅動下強行違反等原因逐漸廢弛。

    戲中皇帝的衣服跟現實不同

    -+-

    雖然可以演,不過演員在演皇帝的時候最重要的服裝和扮相,顯然是和現實中皇帝的穿著打扮有所不同的。戲曲中帝王扮相的標配就是:皇帽、玉帶、團龍蟒。

    ●蟒袍

    蟒袍是其中最有特色的,歷史上的帝王甚至官員都沒有穿過蟒袍。蟒袍主要用于皇帝的賞賜,樣式多為圓領、方襟、寬袖,袖下有擺,胸前無方補,繡有各種樣式的蟒,其中以坐蟒為貴。

    蟒服最初只會賞給一些地位很高的太監,隨后開始賜予內閣大臣,并不斷擴大賜予的范圍。任何東西都是越少越具有神秘性,一旦泛濫,那么原有的禁忌與權威也可能一并消失。戲班子也就慢慢開始采用黃色蟒袍來替代現實中的袞龍袍。

    ●蟒袍玉帶

    蟒袍和現實中皇帝所著龍袍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紋飾上,蟒為四爪,龍為五爪。同時在戲曲中,還會根據角色年齡的不同,選擇不同深淺的黃色。一般年輕的帝王會穿淺黃色,而年老的太皇則會選用杏黃色。

    在沒有黃色蟒袍的時候,也會用紅色的蟒袍來替代。除此之外的皇帽、玉帶也是對帝王服飾的一種戲仿,與現實中帝王的服飾樣制保持了

    一定的距離。

    在扮演帝王的時候,只要道具能夠區別于現實,官方很多時候還是會網開一面,《金史·與服制》中規定:“倡優遇迎接,公筵承應,許暫服繪畫之服;其私服與庶人同。”

    《元史·與服制》中也記載:“諸樂藝人等服用,與庶人同。凡承應、妝扮之物,不拘上例。”

    參考資料:

    1.《從五方之色到等級界定——戲曲帝王服飾色彩流變考析》,周曉亞,《戲曲藝術》,2001年第3期

    2.《戲曲行業禁忌習俗的屬性與特征探微》,宋希芝,《民俗研究》,2015年第2期

    3.《試論元代帝王戲繁榮的原因》,胡緒偉,《湖北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

    4.《解密古代戲子能夠演皇帝么?古代演員如何演皇帝》,趣歷史,2015年7月8日

    5.《明廷文化政策與明代后期戲曲文化傳播》,劉建明,《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6.《試談帝王與戲曲》,靳大經,《戲劇理論縱橫》,1997年11月

    7.《清代禁毀戲曲與禮樂教化》,聶碧榮,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8.《明朝禁戲政策與明代戲曲研究》,王斌,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2013年

    • 發表于 2017-07-19 00:00
    • 閱讀 ( 764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