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戰場上,鈍器其實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世界各地的戰場上,鈍器的出現都非常頻繁。只是因為種種原因,影視劇中對鈍器的表現相對較少。

上圖:北宋《武經總要》中記載了當時軍隊中各種形形色色的鈍器
鈍器雖然大部分無刃無尖,但是依靠其巨大的沖擊力,足以將堅固的鎧甲砸出凹陷,造成內傷和骨折,嚴重的可能因為內部大出血而當場死亡。所以,鈍器也被認為是重型鎧甲武士的死敵。

上圖:傳世的明代金瓜錘,金瓜錘在傳統小說中也是護駕用的利器
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中國古代出現過的八種最著名的鈍器。
一、金吾
劉秀在還是一個平民的時候有一句名言:“為官當為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這個金吾,便是一種棍棒類的鈍器。金吾的具體形制已經不可考證,根據有限的資料看,金吾以銅制成,兩邊有鎏金作為裝飾,造型類似今天的棒球棍。這種華麗的武器,是當時首都衛戍部隊專用,普及度不高,漢代之后漸漸被淘汰。

二、鐵鏈夾棒
又名連枷,是一種歷史非常悠久的兵器,既是鈍器,也是軟兵器。由長短兩根棍子組成,中間有鐵鏈相鏈接。長棍為手柄,短棍用來攻擊。主要用途是攻擊手持盾牌的步兵,和拍打攻城的士兵。鐵鏈夾棒還有一種變形,叫“連珠雙鐵鞭”,前端有兩個串聯的短棍,是三節棍的雛形。

上圖:鐵鏈夾棒

上圖:連珠雙鐵鞭
三、訶藜棒
訶藜棒是棒的變種,前端裹有鐵皮進行加固,后部為木制,用做手柄。因為前重后輕,手柄后端有腕繩防止脫手。

四、狼牙棒
狼牙棒也被稱為狼牙棍,雖然有尖,但是使用方式是鈍擊為主,所以也屬于鈍器。很多人理解的狼牙棒是一種木柄鐵頭的武器,實則不然,只要裝了鐵頭,那就是“錘”,而不是棒了。
狼牙棒是一種非常強大的鈍器,威力比上面介紹鈍器都要大,一棒子下去足以將人的天靈蓋(頭蓋骨)打飛。
中國古代的狼牙棒大體分為兩種:
一種為短桿長兵器,和宋代的狼牙棒一脈相承。狼牙的部分長二尺四寸(76.8公分),細的手柄長四尺(128公分),總長達204公分。這種狼牙棒的使用方法類似陰手棍、大刀,適合在馬上對付步兵,但是因為打擊部分太短,不適合在步兵使用,尤其是對付人多的情況比較焦灼。

上圖:宋代《武經總要》中的狼牙棒
另一種為長柄短兵器,粗的部分長三尺四寸(約109厘米),細的部分長一尺六寸(約51厘米),總長度達1.6米。這種狼牙棒的用法與單刀、長鞭、長锏類似。這種狼牙棒長度適中,且打擊部分長,無論是馬上還是步戰都十分適合,即使對付人多的情況,也游刃有余。

上圖:明代的短形“狼牙棍”之“朝天勢”,狼牙棍即狼牙棒
五:金瓜錘
金瓜錘因為錘頭形似金瓜而得名,有時候也被稱之為蒜頭錘。在很多小說、戲曲和影視劇中,金瓜錘的大小被極大地夸張了。

上圖:被夸張的錘
實際上,這么大的實心鐵錘重量已經極大的超過人體極限,很難在戰場上實用。古代的金瓜錘頭只有一個小孩的拳頭那么大,錘頭后大約有兩尺長的手柄。

上圖:傳世金瓜錘

上圖:傳世金瓜錘
雖然看起來小巧,但是這個頭一般以鐵或者銅鍛造或鑄造,重量相當可觀。就連陶土的方形板磚都能夠拍死人,何況這么一個鐵疙瘩呢?
金瓜錘在古代也是一種對付鎧甲的利器,對付身著鎖子甲和普通鱗甲扎甲的對手,命中一下,基本上對方就得內臟出血+骨折了。
六、頁錘

一般認為頁錘是南宋時期從西域傳過來的武器,但是到了明代,葉錘的裝備量已經非常大了。明代的《出警入蹕圖》里,很多禁衛軍都手持葉錘,侍立在皇帝的身邊。

葉錘的結構和金瓜錘差不多,都是個錘頭加上手柄。葉錘的錘頭是一片一片的,圍繞著一個中軸分開,像書頁一樣,故而得名。

上圖:頁錘的頭
頁錘相比于金瓜錘,優勢還是較為明顯的,更符合物理學的原理。受力面積越小,攻擊力就越大,雖然金瓜錘也有“瓜棱”,但是擊中目標后,還是一個弧面的錘擊。而頁錘則將進攻的力量集中在一道豎向的棱上,力量更為集中。
七、骨朵

很多人認為錘和骨朵是一種東西,甚至百度百科也說“骨朵……又名金瓜”。但是這里的金瓜指得只是金瓜這種形制,而不是說骨朵又叫金瓜錘,只是說一般的骨朵可以單稱為“金瓜”。
其實這兩個玩意雖然看起來像,結構也差不多,都是一個手柄鏈接錘頭,但是還是有細微差別的。
錘頭和手柄的連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一體鑄造或者焊接,錘頭后面連一根鐵桿子做柄,還有錘頭后面加一個套管,套在硬木的柄上。總而言之,錘的頭都是實心的金屬。

上圖:焊接的錘柄與錘頭
而骨朵的頭中間則留有一個空洞,做手柄的棍子從骨朵中間的空洞傳過去。

上圖:骨朵的連接方式
所以,骨朵一般比錘要輕,可以理解為棍的一頭加上了重型鐵箍。所以骨朵比錘要長,錘一般長度只有兩尺,而骨朵的長度則可以做到三尺以上甚至更長。

上圖:遼金時代的儀仗骨朵
八、鞭 锏

上圖:傳世宋代锏,長96厘米,重3.6公斤
一般古代都把鞭锏當成兩種兵器來說,但是這倆在使用方式上并無差別,所以咱們干脆放在一起來說。
像什么棍棒、錘、骨朵,基本上屬于中外都有的兵器,而鞭、锏,則是中國所特有的一種鈍器。鞭锏具體起源于何時,已經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在宋代,這兩種武器使用已經較為廣泛。
鞭、锏是一種設計的非常科學的鈍器,是殺傷力、靈活性、攻擊范圍最為中和的鈍器,往大了說,體現了中國中庸的哲學思想,往小了說,是中國古代高超金屬加工工藝的體現。

上圖:锏的威力
鞭和锏都有個特點,就是前細后粗,很好的維持了重心,在保證重量的時候也讓重心靠前,最大可能的提高了靈活度。
鞭的造型像竹節一樣,所以也有“竹節鞭”的說法。鞭中威力最大的,莫過于明代雙手長鞭,這種長鞭共有四尺九寸長,約合今天的157厘米,共有二十八節,重量折合成今天大約有十二斤到二十四斤。使用時,這種鞭雙手握持,其用法類似明代的《辛酉刀法》,但是也只有數一數二的力士才能耍的溜。

上圖:明代的雙手長鞭
而锏則是一個棱錐性,一般為四棱,四面一般有凹槽減重。所以锏的重量要比鞭輕便不少,靈活性上更佳。所以在古代的小說里,用锏的像秦瓊、八賢王,形象上要清秀一些,用鞭的比如呼延灼、尉遲恭,形象就要粗狂很多了。
锏雖然輕便,但是重量依然超過同等長度的刀劍,而且因為其自身靈活度和長度,锏不僅可以鈍擊身著鎧甲的對手,對付一些輕目標依然游刃有余。美國冷鋼公司做過一個測試,幾乎所有的刀劍類武器在锏的面前都不堪一擊。可見其巨大的威力。

上圖:锏一擊砸斷日本刀
注:本文作者毛錐。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