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懸壺科普團隊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近日,一個“網紅打車被迷”的帖子在微博和朋友圈熱傳,該網紅即電商博主@滕雨佳Amiu。她在微博上發文稱自己在凌晨1點多打車回家時,疑遭司機下迷藥,讓她感到頭皮發麻,呼吸困難,很想睡覺,就像打了麻藥一樣。最后因自己機智,使用了各種方法,而得以安全下車并報警。
在微博發出后,她受到各方質疑,網友們稱這樣的“迷藥”根本不存在。目前,事件的真相還在調查中,我們不知道該網紅所言是否為真,還是只是為了吸引眼球,打廣告。
而從過去的類似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地鐵上遭“迷藥”毒手的事件,最后都遭“辟謠”。
那么,從純科學的角度來看,究竟存不存在這樣快速奏效的強大“迷藥”呢?
或許沒有藥效這么強的“迷藥”
從醫學角度來講,麻醉藥物當然是可以制造出來的,但是其藥效多數沒有傳說的那么強勁。

由于外科手術的需要,臨床中必須使用藥物作用于人體,產生鎮靜、無痛效果,方能進行手術操作。麻醉藥物主要包括鎮靜、止痛、肌肉松弛三類,大部分鎮靜藥物都是通過吸入呼吸道進入血液循環而起作用,達到讓患者深度睡眠的目的。同理,趁人不備而令其吸入高濃度的該類藥物,確實可以很快達到令人意識喪失的效果,而將強力肌松藥物皮下注射后,亦能在短時間內使人肢體無力、喪失抵抗能力。
市面上的“迷藥”會傷神經嗎?
與醫學上正規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不同的是,迷幻制劑所產生的效果難以預測,常常取決于使用者自身的心理預期與所處的環境。
研究表明,市面上出現過的麻醉、迷幻制劑主要包括惰性氣體(如氙)、簡單的無機物和有機物(N2O和氯仿)以及復雜的有機物(鹵化烴、醇、醚、甾類),這些藥物通過激活γ-氨基丁酸受體(GABA)受體、阻滯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體而發揮作用。GABA受體是腦內抑制性神經遞質的作用位點,上述藥物通過增強GABA受體介導的電流降低神經元的興奮性,使人意識喪失;而NMDA受體是廣泛分布于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氨基酸受體,上述藥物作用于NMDA受體后,可以阻滯神經系統的信息傳遞,導致認知功能障礙。
雖然上述藥物不會對神經系統產生永久性損害,但可以一過性地使人意識喪失,在封閉環境下,容易受外界所支配。

“可能我被迷了”
好在市面上出現的迷幻藥物,多為純度較低、作用輕微且短暫的制劑,其作用強度并非之前的網絡傳言當中所說的那般強大。只要我們提高警惕,就算吸入或者被注射少量藥物,也可以及時呼救或者抵抗,在藥物發揮最大作用前嚇退不法分子,并上報公安機關,隨后及時就醫,防治發生神經系統毒性損傷。
為什么躺槍的總是神經系統?
為什么在過去出現的“謠言”中,壞人用的藥物總是針對神經系統?人體的感覺和運動受神經系統(腦和脊髓)支配,神經系統是結構和功能最復雜、起主導作用的調節系統,人體內各器官系統均在神經系統的調控下,完成統一的生理功能。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人類形成了語言、意識、思維活動等高級功能,并由特定部位的神經組織完成。因此,之前我們聽到的“謠言”中,不法分子總是通過藥物作用于人體的神經系統,達到控制受害者的目的。

希望,最終這一“網紅打車被迷”的事件可以盡快水落石出,讓網友們可以知道真相。但是,不管這種強力“迷藥”是否真的存在,我們乘坐各種交通工具,或遇見陌生人時,都應該小心謹慎。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