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考古學家就是持證上崗的盜墓賊。
但是考古學界長久以來都只是對受到破壞的墓葬進行保護性發掘,基本不會主動挖掘古墓,那么考古究竟是做什么的呢?
先講一個故事。
眾所周知,水稻是世界上養活人口最多的糧食作物。那么水稻是從哪里起源的呢?
以19世紀的瑞士植物學家阿方斯·德康多爾為代表的歐洲學者認為,水稻是從印度起源的,因為從兩河流域到歐洲,很多語言中的“水稻”都源自梵語。
至于中國,雖然水稻在三皇五帝時期就是五谷之一,但是沒有可靠的記錄,所以,國際上一直認為,水稻是印度先民馴化的。
中國學者在上世紀初開始,對水稻的起源進行了研究,認為更有可能是中國先民最早馴化,但一直沒有特別可靠的證據。
直到1955年,考古學家在湖北省京山縣城西南約30公里的屈家嶺村發現了一個史前人類遺址,并在土層中發現了稻殼的遺留。
之后,又在河姆渡發現了7000年前的稻谷遺存。到近年,湖南玉蟾巖遺址發現1.2萬年前的炭化稻谷,江西仙人洞也發現了差不多同時期的稻谷化石。

這些證據,有力證明了中國長江流域是世界上最早馴化水稻的地區,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
請問誰家的盜墓賊會去山里面找一顆1萬年前的稻子殼?
何況今天的考古學,為了搞清楚各歷史時期的氣候、植被、作物和人類生產生活,連土層里的花粉、孢子遺存都
不會放過。
再說說所謂“從墓里把寶貝拿出來獻給國家”這種神奇的想法。
對考古學而言,一個“寶貝”的價值,不僅僅在自身,還在于它所在的位置,以及和周圍各種物品、痕跡的關系。
比如大家在歷史教科書上看到的國寶,曾侯乙編鐘。

被盜的墓葬中,編鐘往往無法保持完整,被零散地賣到不同地方,從此天各一方,再不相見。
而這一套完整的編鐘,在被發現時還保持著下葬時的狀態,考古學家才得以將它恢復原貌,并在研究之后發現,早在戰國早期,中國人就掌握了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的復雜音樂技術。
很多科學價值巨大的考古材料,本身一毛錢都不值,比如前面說的水稻殼。
再比如這個↓

這是一坨風干的面條,發現于青海喇家遺址,距今大約4000年。你拿這個去黑市上賣,估計會被當場打出那啥。
但是這個東西多重要呢?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面條,用小米制成。更重要的是,這個遺址發現的其他東西,可能證明大禹治水——也就是黃河流域對中國早期文明產生巨大影響的大洪水確實發生過。
再比如這個↓

這是1987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發現的,一座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墓葬。里面是一副骨架,旁邊兩堆是蚌殼,沒有一個值錢的東西。但是兩堆蚌殼堆成的形象,可能是中國文化對”龍圖騰”崇拜的早期證明。
如果這些無價之寶不是被考古學家發現和研究,而是被盜墓賊發現,他們會干什么呢?
首先他們絕不會在意這些不值錢的“垃圾”,而且按照慣例,沒有發現寶貝的盜掘現場,要毀掉來掩蓋痕跡,于是,這些能夠向我們揭示古代文明秘密的文物,可能就從此消滅了。
傷不傷心?遺不遺憾?
以后誰再跟你說“考古就是官方盜墓”,就是在給盜墓賊洗地。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