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一個歐洲的傳教士來到中國,他不僅是傳教士,同時還是一個業余的植物學家,對中國的植物頗感興趣,但是中國植物最為齊全,數量種類最多的地方莫過于皇家園林了,皇家園林乃是皇族觀賞之地,非常人可以游覽,何況你是一個老外,當時的乾隆皇帝不同意者他進入游覽研究,可他還是一直想方設法進入皇家園林。

一天,他想到了一個辦法,送皇帝一個中國沒有的好東西,果然被他找到了。當時西方處于航海時代,美洲新大陸剛被發現,歐洲航海家從美洲帶回來了一種神奇的植物,大家都不曾見過,傳教士想辦法弄來兩棵,獻給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一看,發現這植物十分有意思,龍顏大悅,收下這兩棵植物,并允許傳教士進入皇家園林觀賞。

到底是什么植物,還能讓乾隆皇帝龍顏大悅?這種植物你一定見過,哪怕你不曾見過,那你也一定知道,它就是含羞草。含羞草受到觸碰,它的葉子會迅速合并,幾分鐘后會自然張開。
含羞草: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由于葉子會對熱和光產生反應,受到外力觸碰會立即閉合,所以得名含羞草。

含羞草與一般植物不同,它在受到人們觸動時,葉柄下垂,小葉片合閉,因此人們理解它為“害羞”,故稱之為感應草、喝呼草、含羞草、知羞草和怕丑草。
含羞草讓乾隆皇帝龍顏大悅,但它在當時作為一種新物種出現在世界上,生物學家和動物學家就煩惱了。他們煩惱什么呢?我們都知道,肉眼能看見的生物廣泛分為兩類,一種是能動的,叫動物。另一種是不能動的,稱為植物。動物和植物的區別又是什么呢?動物不僅能動,還有視覺,聽覺,還有感覺等等,植物則不行。麻煩了,含羞草可是有感覺的啊!這就是當時科學家的煩惱。
按你現在的思維和對世界的認知,當然一下子就可以斷定這是植物,按當時對動植物的定義來說,可不是那么簡單。就好比你現在知道地球是圓的并繞著太陽轉,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太陽繞著我們地球轉一樣。不一樣的認知,對世界的了解是不同的。當時的科學家蒙了,這新來的物種難以下定義。科學家還發現,含羞草晚上會自然合攏,第二天早上才張開。還有科學家認為是因為沒有太陽才合攏,然后把它放到漆黑的屋子了,含羞草依然張開,研究發現,葉子只會按照日夜周期來合攏、張開,就好像能感受太陽東升西落一樣。

引起動物界和植物界的爭論。不是說植物沒有感受能力嗎?不是說動物能自己移動嗎?說它是植物,卻擁有感覺,說它是動物,誰信啊?兩界為此爭論一百多年。直到一個印度的植物學家研究發現,含羞草的葉子在被觸碰之后,會產生電反應,這個電反應沿著葉子展開,讓葉子快速閉合 。后來的科學家進一步發現,含羞草葉子上有一個叫葉枕的結構,葉枕,就是葉子的枕頭。葉枕會在電信號的作用下失去水分,到信號消失,水又流回葉枕。這葉枕中的水分變化,就影響了葉子的開合。 發現對動物和植物的定義不對,才導致這長久的爭論。

最后,動植物學家重新定義了動物和植物,定義很復雜,但這是巨大的成就。因為定義準確,很多問題也迎刃而解。含羞草當然是一種植物。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