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猩球崛起》《蜘蛛俠》等大片撐起了票房一片天。不過在這類高燃的戰斗片背后,有一種電影人氣不算太高,卻常年在影院排片中占有一個席位,那便是有人歡喜有人憂的恐怖片。

友情提示:本文沒有恐怖圖片,可放心閱讀
說到恐怖電影,大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卻總有一些人對恐怖電影情有獨鐘,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恐怖電影可以宣泄人的內心情感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的很多本能、欲望和沖動在各種社會規章和文化習俗中被強烈壓抑,從而導致了很多陰暗恐懼的心理存在。
美國現代著名恐怖小說家洛夫克拉夫特說過“人類最古老最強烈的情感是恐懼”,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潛藏著未知的恐懼,這種恐懼與生俱來,并可隨著成長和閱歷演變和加深,并作為最原始的驅動力之一,暗中左右著人類的言行。

此時,恐怖電影的出現正是迎合了人的本能和心理對恐怖刺激的一種潛在需要。
恐怖電影運用寫實的畫面和高度仿真的技術,以可怕的影像引出人們緊張、恐懼的心理感受,運用突如其來、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展現沖突的張力,刺激人們松弛的神經,使之繃緊,在體驗虛擬的驚悚和驚悚過后心中懸著的石頭終于落地,整個觀影的過程充滿自虐與五官享受,強烈的視聽沖擊力和情緒感染力讓人精神高度集中,悄悄然步步緊逼的危險讓人情緒被高度調動,生與死的一線之隔讓人呼吸急促,緊張窒息最后的一錘定音讓人長舒一口氣!

在此過程中,我們的情感得到了釋放,內心的惶恐憂慮、緊張壓抑,亦或心靈的孤獨無助得到了升華,逃離電影之后,回歸平凡現實生活的安全可靠也讓我們更加倍感珍惜。
恐怖懸疑作品正是通過各種精心編制的“噩夢”,使觀眾被壓抑的情感在銀幕上得到合理的宣泄,是內心深處的恐懼和焦慮得到極大的釋放,在滿足人們好奇心的同時,讓人安全地體驗恐怖、可承受范圍的獲得生命中需要承受的刺激,體驗“恐怖又快樂,害怕又向往”的兩種極端情緒,得到心理上的釋放。
恐怖電影可以喚醒人的倫理訴求
一部好的恐怖片真正反映的是我們現有文明中被壓抑、壓制或被淹沒的事物。
而這些事物在現有文明中無法得到應有的關懷和合理的解釋,被日漸粗糙的日常生活所淡化卻無法消逝,逐漸成為人們內心伸出隱藏的無法忽視的精神疾患。

當代恐怖電影注重從精神裂變、心理扭曲等等方面形成的恐怖效果,更多的體現了家庭人倫之間的變異給人性帶來的深重傷害,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故對人們今后生活造成的巨大恐慌,反映了現代生活的恐慌情緒和焦慮意識,對于人倫道德的喪失,對于社會變化的不適應等等。
人們的心理變異和倫理乖張,日常生活的宗教倫理、道德的淪喪都是恐怖電影訴說的情懷,原來的生活空間不斷被破壞,原先的倫理觀念不斷受到沖擊,人倫之間逐漸異化,各種不公正待遇的出現,冤屈無法得到伸張,日常生活的脆弱,生活軌道的背離,親情、愛情、友情的淡漠,這些造成現代人生活恐慌的畫面在恐怖電影中得到再一次的重現,讓我們清醒面對。

恐怖電影對現代文明被壓制、忽視的意義的重構中,可以充分讓觀眾體會到日常生活所遭遇的道德滑坡的恐慌,給人直面真實的淋漓感,同時也是一發警世鐘,提醒人們關注擾攘紅塵中的現實人生,關注繁忙人生中現代人的情感指向和倫理訴求。
恐怖電影不僅僅局限于“恐怖”
況且,現代恐怖電影融合了社會人文氣息,不在局限于使受眾永遠處于一種“被驚嚇”的狀態中無法自拔,往往通過各種殊途同歸闡述,向大家表現了一個最符合人性最能讓人釋懷的主題:“愛”。

中國著名懸疑小說作家蔡駿的電影《地獄的第19層》中,女大學生春雨收到一條“你知道地獄的第19層是什么”的手機游戲短信,踏上尋找地獄真相的不歸路。地獄的一層層剝離出撲朔迷離,險象環生的情節。最后的謎底落在一幅第19層地獄的壁畫之中。只有一個字,那就是“愛”。
榮獲第72屆奧斯卡多項提名的《第六感》就是一部由好萊塢制作的極受公眾歡迎的恐怖片。影片脫離了傳統恐怖片的程式化,將脈脈溫情送入恐怖片中,在恐怖之余,感動頗多,同時也暗示了現代社會中人類自身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呼喚溝通與交流,彰顯同情和愛心。

聊了這么多,我們會發現,那些富于人性化、人情味的恐怖片,對于我們而言更是一種成長,一次洗禮,我們隨著影片中人物經歷的那些痛苦和磨難中得到啟迪,獲得力量。恐怖電影可以作為我們日常生活的精神食糧,不僅僅是放松身心、緩解壓力,更是對我們的心靈、情感、行為潛移默化的舒緩和正向誘導。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